第10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找到儿童最根本的“元习惯”
□ 本报记者 康 丽

  2014年,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收获之年,伴随着国家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各级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学前教育的内涵建设逐渐提上日程。如何解决孩子“上好园”的问题,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倾向,让更多的孩子开启快乐的学习旅程,是公众目前较为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对一直专注于学前教育研究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西格勒创新学习中心副主任夏勍进行了专访。

  童年几乎决定了一切

  中国教师报: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现在公众都给予高度关注,您怎么看待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夏勍:简单来说,学前教育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更具体地说,学前教育将影响一个人日后的成长路径,对其日后学业好坏、婚姻幸福、事业成功与否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人的认知发展是由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推动的,父母的基因遗传确定了儿童出生后的基础身体、生理、智力以及情感性格特征。但是每个人日后发展的巨大不同,除了基因的天生差异,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所生存的环境对其智力、社会性及情感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一切非基因因素,即物理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这些环境都会对儿童日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1955年美国研究者艾米·沃尔纳在夏威夷对698名儿童做了一项长达30年的跟踪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那些在胎儿期和出生时不太顺利的儿童(比如早产),他们在2岁、10岁进行测试时,更容易发现诸如体质较差、精神问题及学习困难等状况。但如果这些问题儿童出生在一个有良好经济基础、和谐的家庭环境,其家长又有较好的教育背景,那他们各项指标和正常儿童的情况无异。

  另一个有名的实验也说明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些研究学者对1980年到1990年罗马尼亚的一家孤儿院领养的儿童进行了跟踪研究。他们发现,在孤儿院时间越长的孩子,他们在6岁时的智力水平,与人交往能力及身体状况越差。那些半岁以前被领养的孩子是最好的,他们和正常(对比组)的儿童发展水平一致。在孤儿院待到2岁被领养的儿童,各项发展明显出现问题,而在孤儿院待到4岁的孩子问题更加严重。研究者进一步发现,这些在孤儿院住过6个月以上的孩子,在8岁和11岁时被研究者进行调查时,还是在社交及智力发展上低于正常儿童,这说明早期的环境影响对其产生了持续的作用。这两个实验都用数据说明了儿童生长环境对其发展有非常关键性的影响。

  狭义的学前教育可能只被理解成幼儿园教育、教师实施的教育,而广义的学前教育应该说是所有0-6岁儿童所接触的环境,是自然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综合影响。这个阶段如同日后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为人在这个时期需要更多、更系统的经验刺激从而形成更有效的脑结构,为自己的智力、社会性、情感发展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

  与成人不同,儿童是“做中学”

  中国教师报:如何让幼儿在这个关键期得到足够的、良好的关注,现在社会上有各种说法,有的家长是完全“放养”,不让孩子学任何知识,有的家长是恨不得让孩子早早长大,报各种学前班。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与成人相比,儿童的学习有哪些特点?

  夏勍:如果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实儿童和成人应该是差不多的。就是直接体验,即从实际做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进行学习,学术上称之为建构主义,或是杜威所强调的“做中学”。但是儿童和成人有两点不同,第一,儿童没有足够的经验,缺乏基础知识;第二,儿童的大脑及认知水平还没有发育成熟。儿童的阅读能力、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身体发育是要按阶段发展的,因此其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内容都不可能像成人一样。

  更具体地说,从学习目标来看,成人的学习目标大多是自己制定的,且比较直接,为了考试、为了入职、为了满足兴趣等。而儿童的学习目标则不一样,首先其学习的目标是施教者制定的;其次,其具体的学习目标是根据科学的发展规律制定的,这些目标保证了儿童身体、各项认知方面与情感的健康发展,并以帮助儿童日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社交习惯为目的。

  从学习方法来看,儿童的学习尤其是学前儿童的学习更多来自于生活及游戏,来自于儿童与成人与同伴的交流,来自其自由的多模式的表达,而不是课堂式的灌输或阅读式的自学。不像成人已经拥有基础的知识和学习能力以及充足的体能和集中的注意力,可以为学习而学习,儿童是通过操作、观察、探索来构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在与大人、同伴交流、讲述、解释的过程中学习并完善对事物的认识,是在生活中对这个世界进行了解,对自我进行规控。比如,婴儿通过用嘴吸吮物体,撕纸以及重复地将物品扔到地上,来感知物体的基本物理属性;儿童通过“过家家”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来学习换位思考及发展同理心;通过教会别的小朋友如何计算来更准确地掌握数字的概念;通过用画画、语言、肢体动作等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

  从学习内容来看,成人学习更偏向深入研究某一领域或方向。而在儿童阶段,我们更注重全人教育、多元教育。儿童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多领域的,应在音乐、空间、数理、社交、自省、自然、语言、运动各方面进行。另外,通过在各个领域的活动,儿童将展现出其不同领域能力的强弱,使教育者或家长可以有根据地实施个性化的教育。

  中国教师报:提到个性化的教育,您能否介绍一下国际上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都有哪些,我国是否有这方面的具体规定。

  夏勍:一般来说国际上主流的课程体系会有几个组成部分:以项目或主题为核心的探究式课程,以某一学科为学习目的的学科课程,贯穿于课程中的目标体系以及相应的评量方案。像美国的高宽教育研究基金会制作的课程方案,教师策略教育机构的创新课程,国际文聘协会的小学项目都有类似的主题探究框架及其案例。我们国家对公办幼儿园有统一的管理方式,一般来说是以教育部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教育目标,实施五大领域即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的学习,强调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相对来说,国外的课程体系更加系统、科学、细致,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打磨,拥有较强的基于实证的研究支持,而我国的课程体系还处于早期研发阶段,从目标到探究设计再到评量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要增加对学前教育的软性投入

  中国教师报:国家在课程内容的编排和选择上赋予了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幼儿更多的权利,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园本课程,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如何对这种课程进行评价?

  夏勍:国家的这种选择可以说是有利有弊。一方面,园本课程的实施可以满足不同幼儿园针对其自身幼儿与家长群体的不同要求,进行更个性化的教育实践。教育者有更多的自主权来选择自己认同的教育方式。对于有着优秀思想的学前教育者及教育管理团队,这样的自由空间将为他们的优质教育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学前教师在教育、管理、研究上整体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种园本课程使得大量幼儿园得不到科学系统的引导,不断重复低效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浪费了很多资源,做了无用功。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家需要提出更科学、更标准的教育教学课程框架、教师发展体系来引导教师发展。

  目前,我们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主要在改建、扩建幼儿园、购置设备等硬件投入上,并没有对学前教育的软件方面如课程体系设计、教师培训、家长培训进行较多投入,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还需很长的时日。

  中国教师报:现在,学前教育在教学上出现非常大的随意性和“小学化”现象。比如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一日的活动内容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不能像小学那样学科化,但如何游戏,如何增加学前教育的“科学性”,您有什么建议?

  夏勍:关于“小学化”的现象,我觉得主要是由中国整体教育体制与资源决定的。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这里面有家长的意识问题,有教师的意识问题,也有市场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中国教育的体系不连贯,教育体制不灵活,优质教育资源极度缺乏的问题,因此“小学化”的现象不好根治。不过目前一个好的现象是随着父母教育理念的转变,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大家对教育的方法有了更准确和深刻的认识,使幼儿园教育朝着更科学的方向改进。

  那么如何让学前教育更科学,教育方法更准确?我觉得还是要增加对学前教育的软性投入,引导更多的教育机构进行相应的投入:对科学的学前教育目标体系进行研究,围绕着目标的课程框架设计,具体课程活动案例的制作,完善相应的科学的评量方案,特别是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中国目前幼儿园急缺优质教师资源,240多万人的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且同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师资职业培养的投入。美国除了国家投入的Head Start项目来解决贫困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民间也有非常多的学前教育研究机构提出自己的教育体系以及教师培养方案,比如高宽基金会、核心知识基金会等,其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幼儿最需要培养的十大“元习惯”

  中国教师报:对于幼儿来说,在学前这个阶段最应该培养他们的哪些习惯?

  夏勍:在学前教育阶段,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如果让人们列举出孩子们应该培养哪些良好的习惯,应该会有很多。而我觉得我们应该找到最根本的“元习惯”,当幼儿养成这些“元习惯”后,其他好习惯会自然习得。

  培养习惯其实是教育的一种目标,因此培养何种习惯取决于我们想培养幼儿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如今科技发达、全球化的世界中,很多事物的发展速度超乎我们的预计。为了培养幼儿可以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把幼儿培养成终身的学习者,其中的“元习惯”包含下面十项:专注倾听、多元接纳、细心观察、广泛阅读、善于提问、自主规控、自信展示、乐群协作、关爱感恩、健康生活。

  这些习惯的来源是基于对人类认知基本过程环节的认识,以及对在这些环节中有成就者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判断。我们现在需要的人才是可以适应其变化特质的终身学习者,他们的特质是能主动吸纳信息,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做出有效表达和行动,并对周围的人或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而言,他们热爱阅读,学识广博,观察仔细,可以用开放的心态倾听不同的声音;他们思想独立,敢于挑战,能够克制不应有的欲望,坚持自己的计划与理想;他们拥有绝对的自信,善于表达,亲善乐群;更重要的是,他们心怀感恩,乐善好施,珍惜上天对自己的馈赠,懂得回报与奉献,而这些特质就是我们应该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着重培养幼儿的习惯。

  中国教师报:现在有很多关于幼儿的发展理论,比如蒙台梭利、瑞吉欧,还有您刚刚提到的一些,如高宽课程,您怎么评价这些理论?

  夏勍:从教育的最本质目标来讲,目前世界上优秀的教育理念都比较统一,强调调动幼儿的自主性,以幼儿为中心。但具体不同国家、地区的教育理念又因其具体目标及发展条件不同,在教育目标及方法上拥有了独特性,并都对现代幼儿发展教育理念做出了一些特殊思想的贡献。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起源来自于其对特殊儿童的研究,她第一次系统地强调了儿童操作对其认知构建的重要作用,并且通过混龄的组织设计,为儿童创造了温馨的长、幼交互条件。瑞吉欧的教育更有其独特性。瑞吉欧的产生,是马拉古奇先生通过瑞吉欧镇政府的资金扶持而摸索出的学前教育体系。著名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展览,使得瑞吉欧声名远扬。其最大的思想贡献是强调了儿童丰富的表达方式,自主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以及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探究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美国的高宽课程起源于佩里学校早期教育项目的研究。这一基金会早期做的一项著名的研究,就是在学前教育阶段投入1美元,会给未来社会产生7美元的回报。相比前两种教育思想,它最大的思想贡献在于构建了学前儿童需要发展的58项关键指标,以及将学习素养作为跨越其他领域目标的核心发展目标,这与我刚刚提到的十大习惯发展目标思想是一致的。另外,它提出了一个培养儿童自我规控习惯的具体做法,即在教育环节中强调计划——执行——反思的过程。

  重要的不是起跑线而是发展过程

  中国教师报:现在,关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言论很流行,您对此怎么看?

  夏勍:儿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把它比喻成田径比赛,那它是马拉松,而不是短跑。起跑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展过程。另外,每个人的基因不同,家庭环境不同,这注定了每个人的成长路径是不一样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隐含意思是不要被别人比下去,是一个同别人竞争的含义。它会误导我们不考虑儿童本身的发展特点,而直接同别人比较长短,忘记了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认识自己并超越自己。

  中国教师报:作为一位关注学前教育的研究者,您理想中的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夏勍:我认为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就是良好的师德、专业的知识与认真的态度。不过在我们目前师资培养体系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我认为幼儿教师最应该有的就是三个态度:爱幼儿,爱同事,爱学习。

  我理想中的幼儿园,环境整洁与自然连接,孩子们三两成群,或有教师在旁指导观察下欣喜于自己的种种发现,或快乐地沉浸在他们自己理解的世界之中玩耍,或高兴地和过来参观的老师打着招呼。一些教师在一起聚精会神地探讨着孩子们的作品,并计划着如何和家长一起创造更丰富的体验,来激发孩子们更多的好奇心。研究者在思索着如何设计更好的环节来提升教师的思想,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而管理者正在和不同的教职工微笑交谈,解决着目前碰到的种种问题。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幼儿园:和谐有序,科学发展。

  夏勍,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早期发展应培养的核心习惯,跨文化交流对创新力的影响,以及科技和媒体技术在教学法中的应用。2011年,夏勍创立了诺博学前教育体系,专注培养儿童发展需要的十大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公民素质的终身学习者。目前该教育体系已开始在幼儿园推广使用。

  (夏勍博士欢迎读者与其就学前教育进行交流,邮箱为harrison_xia@msn.com)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找到儿童最根本的“元习惯”
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