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我们在干什么
□张菊荣

    顾泠沅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当是明白之人,教学应当使人明白。这句话的内涵非常丰富,首先要求教师当是“明白之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要明白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要不断地反思:在课堂上,我做了些什么?我做了该做的吗?我做了不该做的吗?我所做的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吗?我所做的能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吗?

    我想,之所以要倡导教师当是“明白之人”,正是因为在现实中我们有时候还不够明白,甚至很糊涂,一节课下来,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好像穿了溜冰鞋一样,滑到哪里是哪里;学生究竟学得怎样,是一笔糊涂账;更有甚者,教师自己也并不明白这节课究竟要学些什么,学到怎样。何以为证?“微访谈”为证:上课铃声马上要响了,你去访谈上课教师,您这节课有几个目标?他会说:“哦,这个,我备课本上有的……”下课铃响后,教师走出教室,你去访谈,您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他会说:“哦,这个嘛,我备课本上有的……”——甚至不必去访谈“哪些目标”,只要访谈“几个目标”就会出现如上的问题。那就是说:从课前到课后,“目标何在”,我们许多情况下真的不是“明白之人”。驾驶员目标不明白不会发动机器,医生目标不明白不会开始手术,但我们目标不明白却在一节接着一节上课。

    不明白自己“在”干些什么,自然与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有关,于是课堂经常会有“干扰学习”的事情。德国教育学者希尔伯特·迈尔在《怎样上课才最棒》一书中记述过一位教师,他经常在听课笔记上写这样一句话“教师干扰了课堂教学”。“教师扰学”现象很常见,思考时间不安排充分,匆匆忙忙提问、解释、讲解,常常会干扰学生的学习。

    所以,教师必须明白“我们在干什么”,否则课堂教学效率无从谈起。我们要不断地叩问自己:我们在干什么?

    我们创设了比较好的学习氛围吗?我们要有可用的课堂规则,要有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观点的机制,要创造利于学生相互切磋的安全氛围,我们要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保驾护航,成为课堂学习的“保护神”。

    我们坚定地让学习围绕目标展开了吗?我们让学生清晰地明白了学习任务吗?我们要保证学习目标的“在场”,必须保证学生能清晰地明白指向学习目标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设计时不明白、呈现时不明晰,然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又不断去干扰学生的学习,这是课堂教学很忌讳的事。

    我们在专业地收集学习信息吗?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学习表现,这些学习表现就是“学习信息”。教师在课堂,要专业地发现、收集这些学习信息:他们是怎样学的?学会了吗?有精彩吗?有问题吗?有不同见解吗?有别出心裁吗?如果我们不能发现、收集这些学习信息,便是“雾里摇船”。“学习信息”既是学习的证据、教学的资源,也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我们在合理地处理学习信息吗?在处理学习信息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让课堂生活真正成为丰富的智力生活、美好的精神生活吗?鼓励,表扬,梳理,提炼,总结,提升,解释,对话,提醒,启发,指出错误,安排展示,提供建议,组织讨论……根据信息的特点与学习目标的需要,我们要对学习信息进行合理处理。处理信息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课堂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要做些什么?在学校的“课堂誓词”中,我们这样描述:“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信息,然后收集、处理信息,以正确的方式推进学习,一个无视学习信息的教师,是在蒙着眼睛上课!”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我们在课堂才可能“使人明白”。否则,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