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8日 星期三
专家观点
研学旅行,“学”“游”兼得
□ 顾明远

    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倡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我认为,这项活动非常有意义:这是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拓宽学生视野、增进学识、锤炼意志的好举措,也是让学生了解认识祖国的美丽河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好方式。如果到国外研学旅行,还可以了解异国他乡的文化风情,接受跨文化教育。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校外研学旅行活动。苏联中小学每年暑期用3个月时间组织中小学生到野外进行夏令营活动;美国过去有童子军活动,让孩子体验野外生存;日本中小学设有特别活动课程,组织学生校外旅行。我曾经访问过日本神户大学的附属小学,学校设置特别活动课程,每年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旅行,尤其重视春秋季的两次远足。小学一、二年级在城市附近的郊外远足,在野外住一天,学生自己搭帐篷、做饭;三、四年级组织到外地远足,在野外住两天,学生自己集合,没有父母送行;五、六年级叫“修学旅行”,最远到北海道,要住三天,在那里参观访问。学生通过这种远足和旅行,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自动学习的能力,养成同学之间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

    我在苏联学习期间曾经历过两次研学旅行。一次是1954年暑假,俄罗斯高教部专门租了一条游轮组织留学生旅行,从莫斯科出发沿着伏尔加河一直到黑海边的阿斯特拉罕,行程达20天。我们白天游览,夜晚在游轮上住宿。其间,我们访问了许多地方,如列宁故乡、高尔基故居、车尔尼雪夫斯基故居、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遗址,并向烈士纪念碑献了花圈。我感觉一路上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增长了许多知识。

    另一次是1955年暑假,我参加了教育工会组织的徒步旅行团。我们一行十几人,有中小学教师,也有师范院校的学生。我们先是坐火车到塞伐斯托波尔,那里有一个营地,我们集中训练几天,包括徒步旅行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准备必需的工具和食品,组织一些参观,进行了一次十多公里的演习。然后正式出发,我们背上背包,带上一天必需的食品和饮用水,由一名向导带领前行。第一天翻过一座小山到了第二个营地,休息两天,参观附近的峡谷,参加当地农场的劳动,晚上与农民联欢。第二天翻过两个山头,并在一座山上住了下来,我们从农户那里取来帐篷、炊具,做饭野餐。这样走走停停,五天走了200多公里,走的都是山路,向导知道哪里有泉水,哪里可以休息。我们一路上参观了人烟稀少的古代遗迹,团队有说有笑,非常开心。最后到达黑海边的小镇阿洛波卡,又从那里步行走到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在那里参观了雅尔塔会议遗址。之后,团队解散结束旅行,我获得一枚小小的旅行者纪念章,并乘火车回到莫斯科。这次旅行不仅增长了许多知识,而且锻炼了身体,锤炼了意志。我们步行的距离不算太长,五天走200多公里,但走的都是崎岖山路,非常难走,很耗体力。我小时候身体很瘦弱,这次徒步旅行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考验。我今年88岁,行动还比较轻便。人们总问我怎么锻炼的,我说就是年轻时参加各种活动打下了基础。

    我亲身经历了研学旅行的好处。今天,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了父母带领孩子在假日出去旅游外,我们应该提倡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研学旅行。学校组织这种研学旅行,要像设计课程那样精心设计、充分准备,重在教育、重视安全。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有序地开展,将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