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8日 星期三
在这样安全的环境中,学生实现了从接受型学习向质疑型学习的转变,课堂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思辨文化。
从满足学生需求开启课堂改造
□林艳玲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价值取向在课堂活动中的体现。当下,许多学校较为重视文化建设,但对课堂教学文化的研究不够,课堂文化并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

    我所在的草桥小学,倡导“行有情之教,育有情之人”的“融情教育”文化,其中突出“以情动人”的管理文化、“以情育德”的德育文化、“以情引智”的教学文化。课堂教学如何“以情引智”?“情”从何来?我们深知,“情”从满足人的需求而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此有详尽的阐述,它将人类的需求看成是一个个阶梯,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从满足学生需求出发进行改革,实现“以情引智”的“融情”课堂?佐藤学“学习共同体”对课堂外在形式和内在实质的理解,让我们感觉格外惊喜。

    U型座位空间的改变,教师权威中心的消失,学生之间伙伴关系、互助关系的建立,教师蹲下来与学生平等视线交流,课堂的无错原则,鼓励学生直面自己的不懂,学生彼此间的包容、理解、等待……这些满足了学生的“安全需求”。

    在以“倾听”和“对话”为主的“协同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而且乐于分享,敢于质疑,学会了求助,学会了解疑,学会了补充,学会了帮助别人……这样的“协同学习”过程,满足了学生的“社交需求”。

    对学生“尊重需求”的满足,不仅仅是外在的座位摆放形式和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视线,更是教师内在对学生的信任——放下教师的权威,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尊重学生的不懂与质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相信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保障每一个学生获得高质量学习的机会。“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动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自我价值,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资源。课堂上,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是从“来自学生的真实而具有挑战性问题”开始的,它尊重学生多元化的观点,引导学生对原有观点持续改进,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认知者,在深入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不仅是已有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是新知识的创造者和发现者,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受到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受到鼓励,教室呈现出相互学习的氛围,学生都很放松,温和、活泼地发言。在这样安全的环境中,学生实现了从接受型学习向质疑型学习的转变,课堂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思辨文化。学生勇于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以学生的问题为纽带,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课堂成为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交锋的平台、交融的平台。

    短短半年多的“学习共同体”实践,我们跟着佐藤学不仅改变了课堂外在的空间形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全新的课堂文化:民主、平等、宽松、和谐、自主、合作、探究、互动的课堂氛围,师生间、生生间彼此尊重、理解、包容、友善,学生敢于直言自己的不懂,敢讲真话、讲自己的话、讲有创见的话……

    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共同体”,让课堂活了起来,赋予了课堂新的生命。这不正是我们师生共同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