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8日 星期三
课堂上的“整齐”到底好不好(二)
□本期主持 王占伟

    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朗读课文,很整齐,教师立即打断:“自由读,为什么要那么整齐呢?自己读自己的……”

    教师要求“鼓掌表扬一下”,学生“啪——啪——啪啪啪”,很整齐,很有节奏感。教师说:“为什么连表扬都那么整齐呢?随便鼓嘛!你想怎么鼓就怎么鼓!再来一次!”学生的掌声“哗啦哗啦”,凌乱而热烈……对此,应该如何看待?课堂上的“整齐”到底好不好?

    思想不需要“整齐”

    在课堂上,“整齐”与否,各有千秋,不在于好不好,而在于适合不适合,得体不得体,效果好不好。

    “整齐”有“整齐”的好处。教室是一个学习场,学生都“整齐”坐着,像一个棋盘,有一种排列成学习阵营的气势,方便学生活动,有利于推动集体意识的形成,达到班级授课制的最佳效果。

    课堂的主体是人,教师和学生都是人。人是感情的动物,感情会相互感染、激发,所以“整齐”容易触发教师的激情,推动学生感情,达到情景交融、水乳交融的学习效果。

    但是,课堂需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课堂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深入思考,得到锻炼,促进创新的地方。许多复杂、深奥、矛盾的东西需要师生用智慧去深入、升华和获得,来不得一点乱糟糟、乱哄哄。所以,安静的思索、独自的探讨、个性的表达、独特的运用、创意的展示,都必然是非整齐的。

    思考不需要“整齐”,思想不需要“整齐”,人格不需要“整齐”,个性不需要“整齐”。思考、思想需要独特的闪光,就像夜空的星星一样,需要多姿多彩。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四中 罗相和)

    课堂不应该要求“整齐”

    课堂上的“整齐”是不好的。要求学生做到课堂“整齐”,是极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权利的行为。要求“整齐”的课堂,必定造出“整齐”的学生:没有思想,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恰似丰子恺先生在漫画“捏泥人”中所描绘的。

    我们制定的课堂规则,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让学生在轻松、有序、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而不是限制学生自由。我们应该创设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宽松、自由、愉悦的课堂,而不是要求这个“整齐”、那个“整齐”的僵化空间,否则孩子终将成为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样精心“雕琢”出来的“玉器”必定成不了精品,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朗读课文整齐也好,不整齐也罢,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目标。只要能达到既定目标,教师就不用过多干涉,正所谓殊途同归。教师过多干涉孩子,总想要孩子依着自己的指令行事,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孩子为避免受批评,只得违心改变自己,长期如此,孩子的个性被活生生地扼杀了,奴性就会渐渐地长起来。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六小学 黄燕妹)

    “整齐”并非一无是处

    课堂上的“整齐”到底好不好?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课堂上的“整齐”,不能矫枉过正。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课堂上“整齐”的现象,是班级授课模式的产物。在学前班、小学低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会一贯地要求全班学生一起读,同桌或小组齐读,等等。课堂上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允许学生违背教学内容的现象,致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形成了牢固的思维定式。

    由此,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创新精神被扼杀在摇篮,学生就像一只只鹦鹉,只能发出“整齐”的声音,学舌现象严重。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依赖性,养成了“整齐划一”的习惯。

    课堂上的“整齐”现象,并非一无是处,有存在的价值和土壤。教师应培养学生怎样的课堂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山东省平阴县少岱小学 范训涛)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