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8日 星期三
做“有根”的乡村教育
——中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侧记
□ 通讯员 李淼龙 孙国宾

    日前,以“整合乡村教育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为主题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弋阳乡村教育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全国现场推介会暨中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在江西省弋阳县举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义教处副处长杨崇武,中陶会常务副会长杨东平,中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吕德雄,中陶会副会长孟凡杰、顾久,江西省教育厅总督学汤赛南,上饶市及弋阳县党政领导,以及来自全国20个省份的农村教育专家、陶研专家、教育行政领导、校长教师代表等500余人,齐聚弋阳红土地,学习弋阳乡村教育经验,交流分享各地乡村教育发展成果。

    弋阳县教体局提出并践行的“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的教育理念,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及高度评价。县教体局局长方华在经验报告中,从“数据背后的价值”及“数据背后的思考与策略”两方面,着重阐述了弋阳教育城乡学校一体化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新理念、新举措和新进展。

    方华认为,政府最大的价值在于促进均衡,社会的最大价值在于公正,义务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让一个孩子落下。他认为,教育不是“少数人游戏”,而是各得其所的自我成长;教育应远离功利,少些“功劳”意识,多些“功德”意识,防止急功近利的偏激行为;教育不能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结果”,只能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可能”;乡村教育的薄弱,有其自身的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应该承认不足,面对现实,帮助薄弱,关怀特殊。方华表示,规范不是“卡”,不是“堵”与“阻”,而是“规”,目的不是不让孩子进城读书,而是让符合政策的孩子进城就读而无须“找人”。城区超标准、超规模,“人为”制造的“优质”校是县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最大“杀手”,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才是实现县域内城乡一体化的最佳手段。

    在谈到改造乡村教育时方华认为:一要投入倾斜,建好乡村学校,让乡村学校成为村民仰慕的“净地”;二要优化师资,保证教师群体流动,给教师和乡村教育同样的出路;三要评价改革,新“三率”(平均分、合格率、后20%学生平均分)替代旧“三率”(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达到控辍保学、关爱后进生、面向全体学生的三维目标;四要加强专业平台建设;五要寻找伙伴。方华认为,“家校合作是‘股份公司’,家长是董事长,是终身持股人,教师是CEO,是阶段性持股人”。

    杨东平作了《促进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主题报告。针对当前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城挤乡空”不合理现象,他呼吁,要切实提升农村教育的品质,让孩子们获得能够改善生活、自我发展、终身受益的素质与能力。杨东平举例说,在激活农村教育新的资源途径方面,甘肃省宕昌县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合力,整体提高区域教育质量,湖北省鹤峰县建立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关爱留守儿童机制,浙江省上虞市打造“乡村新教育”,湖北省郧西县发动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教育等做法值得推广,同时肯定了农村教育“局部领先”的特点。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在《迈向未来的乡村德慧教育》报告中,提出了“教育需要从工业化教育向生态化教育范式转变”的新思路和以“德慧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新思考。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的报告《农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站在教育全面现代化的高度,从评价、课程等多个维度,指明了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江西省上饶市委常委、副市长任友群也在会议中提出了“联通先行,平台叠加,逐步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全新路径。

    来自江西、四川、河北、浙江的基层学校代表在主题论坛分别作了学校特色发展经验介绍;四川省南江县、广元市利州区教育局分别介绍了区域教育发展成果及经验。

    为了让与会代表更深刻更直观地感受弋阳乡村学校的发展成果,与会代表在弋阳县家校志愿者的引导下,兵分四路实地观摩了12所乡村学校。极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校本课程、缤纷绚丽的社团文化,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知道弋阳教育做得好,做得实,但只是从媒体上看到,通过实地参观,我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情怀,在这里,学生是幸运的,教师是幸福的。”一名与会代表在观摩后如此感叹。

    据中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理事长汤勇介绍,一年来,中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通过搭建全方位的工作平台、学习陶行知原著、发展新会员等途径,团结了一大批“具有相同尺码的人”,让“陶花”开遍神州大地。“做有根的乡村教育,让每一个乡村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位乡村教师幸福愉快地工作,让每一所乡村学校都充满活力与魅力,让所有的乡村都充满希望。”汤勇饱含感情地说。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