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8日 星期三
校园服饰浅说(2)
袍袖飘飘学位服
□ 张志春

    学位服源自13世纪初叶的法国,是巴黎大学首创学位制度的衍生物。20世纪初,国外学位服分为两派,一派以意大利、英国为代表,基本保持中世纪风貌,服色与款式都有信仰时代的印痕。另一派则以美国为代表,在1903年统一样式后,又在1936年和1960年继续修订,逐渐形成简练明快之风,融入新时代的意趣。如今,世界各地的学位服虽然稍有差异,但款式已经没有很大的区别了。

    在学位服方面,中国也是一步一步与国际接轨。民国初年,国门大开之后,不仅传教士把学位服带到中国,那些在国外获得学位的留学生也把穿着学位服的照片带回中国,这在当时以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为己任的中国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新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阶段因无学位制而无其服装;上世纪80年代,全国人大通过并实施学位条例;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并推出具体翔实的《学位服简样》和《学位服着装规范》。从此,学位服便如星垂四野、花开春树一般,成为大学校园的一道景观。

    学位服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垂布等部分组成。学位帽的方形造型象征着书本智慧的崇高位置和传承责任,也从视觉形象上增益穿着者的书卷气息。不同的服色界别着不同的学位和身份:博士学位帽流苏为红色,硕士学位帽流苏为深蓝色,学士学位帽流苏为黑色,校长帽流苏为黄色;博士学位袍为黑、红两色,硕士学位袍为蓝、深蓝两色,学士学位袍为全黑色,导师袍为红、黑两色,校长袍为全红色;垂布则以饰边的粉、灰、黄、绿、白、红等颜色来界别文、理、工、农、医、军事等学科。

    当文化自觉的观念不断渗透到具体实践层面时,学位服也听到了要求民族化的声音。且不说国外原有欧洲派与美国派的区分,仅从近年来国内的争论来看,亦有守望者与变革者的交流。其实,如果忆及学位服进入中华本土的情境,便知它如西服系列款式一样,原是顺畅无阻碍的,甚至有诸多款式还进入了中华礼服系列之中。就款式而言,博衣大袖原本是中华服饰的特色,我们在孔孟老庄墨韩的服饰论说中都能找到具体而充分的叙述。就服色而言,博士、硕士、学士服着意强调的黑色、红色和蓝色,都是中华历史上特别崇尚的服色,如夏代与秦代尚黑,周代尚赤红,历代均以青蓝作为青天之色而予以尊崇,这些服色至今在民间仍然有着崇高地位,仍然积淀着吉祥福瑞祝祷的意味。此外,中国的学士服在袖口处往往绣有长城图案,袍的前襟纽扣采用中国传统的布制黑色“如意”扣,套头三角兜形垂布采用织有中国民族特色花纹的织锦缎制作。

    一袭学位服,博衣大袖,简洁而庄严,神圣而温馨。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位服似乎还有心灵护佑的功能。当学子答辩成功,确知学位授予仪式在即,穿起学位服之时,可能会照照镜子,会看到周围穿着同样衣装的人们。这时,再回看镜中的自我,在镜像与他人之间反复交替,就形成了一种真实而不容怀疑的感觉,使其内心真实而完整。当学位服群体聚合时,确能将彼此潜隐的破碎感和虚幻感转化为脚踏实地的真实感和整体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朴素的学位服会带来内心深处斑斓的色彩,庄严的仪式会挑动青春激荡的心灵。无论是答辩现场、学位授予场所,还是隆重热烈的毕业典礼,学位服都为这些活动增添了庄严的氛围感、神圣的仪式感。多年潜心学术的奋斗和探索,在这里以感性显现的形式得到肯定和褒扬。倘若置身其中,每个人都会如入人间乐园一般,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股幸福的暖流,在音乐妙曼的节奏和旋律中展开。诗人们一再憧憬的诗意栖居,不就是相看两不厌的人间乐园吗?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服饰文化研究专家)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