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9日 星期三
特级教师谈教学·卢世国
让课外阅读由“虚”变“实”

    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阅读部分以各单元学习为主(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辅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

    新教材把“课外阅读”提升到跟“教读”和“自读”同等的地位,凸显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这种改变必然影响到学校课时安排、教学方式等。“课外阅读”包括“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我们先谈前者。

    以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新教材安排的课外阅读篇目有两种类型。一是推荐篇目,也可称为必读篇目;二是自主阅读篇目。必读篇目包括《朝花夕拾》和《西游记》。其中《朝花夕拾》与教材第三单元节选自《朝花夕拾》的教读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对应,这样编排达到了引导学生从读一篇到读一本的目的。对推荐篇目的阅读,编者还安排了读书方法的知识。比如《西游记》中安排了“精读”和“跳读”的方法,旨在让教师课内教“法”,引导学生课外用“法”。当然,名著阅读的方法还有许多,比如以下几种:

    猜读法。又叫悬测读书法,就是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的前文,结合文章的内容、形式等做预想猜测,将后文的实际内容与写法和猜想作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

    发现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思考,从内容、形式方面不断发现精彩之处,见别人所不见,从而获得阅读的满足感、愉悦感。

    想象法。是指在阅读中对文章描写的事物、画面、情景、意境等进行联想、想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体验。

    假设法。是指在阅读中对文章既成的内容、形式不断做出假设,假设出一种或多种的样式,并与事实对比,从而悟出文字的境界、表达的优劣。

    教师可以把以上阅读方法与教材上的阅读方法相结合,课堂上结合名著段落讲解方法、引导学生练习,并运用这些方法在课外阅读名著。

    自主阅读篇目包括《城南旧事》《湘行散记》《猎人笔记》《镜花缘》。这些自主阅读篇目有的与单元阅读方法相契合,有的与必读篇目类型相似。比如《城南旧事》和《湘行散记》安排在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之后。第三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是默读。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是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的创新。教师要在课内利用第三单元的课文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规范,并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篇目时,用这些方法、规范默读,以培养学生较高质量的默读素养。

    七年级上册新教材安排了两部必读书目、四部自读书目,强调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意在改变现在普遍读书少的状况。较之旧教材,阅读量显然有了较大增加。如此大的“剂量”,想要所有学生都能“吃得掉”“消化好”确实很困难。可以把这些名著分为“2”“2+2”“2+4” 三个层面。“2”为所有学生必读篇目,即《朝花夕拾》和《西游记》。“2+2”为中等水平学生阅读篇目。“2+4”为学有余力学生阅读篇目。这样安排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重数量更重质量。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情灵活安排。

    在课外阅读基础上,如何激励阅读、升华阅读、检测阅读?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讲名著、画名著、议名著、演名著、改名著等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把阅读所得表现出来,实现读进去,展出来,受表彰,得激励,提素养的良性循环。

    接着谈谈“课外古诗词诵读”。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编排了八首课外古诗词。从数量上讲,较之旧教材有较大增加,但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识记特点,仍可再适当增加篇目。新教材要求能够熟读成诵,培育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这个要求可再细化一下,可分为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韵味。节奏和韵律不难理解,韵味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课内古诗词,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但对于课外古诗词,这个要求要适当降低。为了做到这一点,编者为每首古诗词配了3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这是新教材的创新之处。我们要充分体会编者的匠心,引导学生结合鉴赏文字,领会古诗词的意蕴和美感,加强鉴赏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学生今后学习鉴赏古诗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现了新教材对阅读质和量的重视,未来中高考必然会加大课外阅读的考试分值。但现实的阅读教学中重视精读(教读),忽视课外阅读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还存在不开展课外阅读只死记硬背“压缩饼干”的现象。智慧的语文教师必然会正视问题,作出明智的选择。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沛县杨屯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