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儒家文化与教师幸福成长
□ 傅首清

    敬德书院建院已经三周年了。三年里,书院作为干部和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推广和传播工作。虽然筚路蓝缕,却始终生生不息,为传统文化落地生根进行大量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儒学思想课程的培训是海淀教育的独创,为提升海淀教师人文素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历来重视个人发展,关爱人的幸福体验。在儒家经典《尚书·洪范》中有“五福”之说,儒家“五福”观的最大特点是把人生的幸福与道德结合在一起,认为“好德”是拥有“幸福品格”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就是“德福一致”的思想。教育又被儒家视为家国大事,儒家教育观中不仅重视教育的对象,同时也关注教师主体的幸福成长、荣辱感受,时至今日,这些都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我们要深入理解“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的时代涵义。

    9月28日(农历八月初九)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日,他的仁爱理念、忠恕思想、乐观处世精神至今仍有深刻而积极的意义。他作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师,对教师的生命意义与幸福感受有着诗情画意的哲学理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十分欣赏这样的教育生活与教育生态,并以此为教育之幸事。他的再传弟子亚圣孟子独发“君子有三乐”之幽微,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在世最大的快乐!由此看来,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人格与教师幸福紧密相关,教师群体在儒家圣贤心中,其本身天然具有获得人生幸福感的先决条件。

    儒家文化也是一种乐感文化,它的普遍意义在于指引人们突破现实生活困厄,勇于朝向光明。而作为教师获得幸福的途径,大要归为二者:一是要拥有一种身心愉悦的教育生态;二是要具备乐忧圆融的君子品德。身心“愉悦”讲求一种比单纯“快乐”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与人的整体生活相伴随,不因一时一事而搅动心绪,此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我们首先要为广大教师创造一种舒心、安心、相对轻松的教学环境,使之获得从身体到心灵的舒解;还要鼓励教师无论在任何教学环境下都要为自身心灵寻求栖息之地,正如王阳明先生倡导的“幸福只在心中求”。此外,一个人是否拥有幸福的品格也是儒家认为幸福感获得的考量条件,《国语·晋语六》有言“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无日矣”。教师幸福与其德行修养互为表里,“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没有仁德的人不安于长久地处于困顿,同时更无法长久地享受福乐。前有“一箪食一瓢饮”的孔颜乐处,后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精神。这些君子人格、君子品德的真实写照,值得教师在追求幸福之路上深思。

    总之,教师幸福是儒家思想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人文话题。借助讨论儒家文化的教育观,可以让中小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认知职业幸福,在生活中开阔心胸、增添信念、增强信心,用达观乐道的教育精神鼓舞学生,安顿自己,做一名合格的现代仁爱之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