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0日 星期三
2018新论
走向深处的“课堂革命”
杜金山

    2018年,注定是课改大年。因为,这场始于1997年,由一批草根教育者发起的课堂变革,终于有了来自教育行政最高层吹响的“集结号”!

    2018年,“课堂革命”迎来了天与地的呼应和“会师”。

    因此,我对2018年课改的判断是:走向深处。走向深处,其实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为学,一个是为道。虽然两者方向完全相反,但缺一不可,高度契合。

    为学必日益,指的是走向技术、器物、效率和精细。在这个方向上,越来越走向“有”,其表象是越来越复杂。为道需日损,指的是走向道和根本。道者,反之动。反,就是和为学的方向相反。在这个方向上,越来越走向“无”,其表象是越来越简。简,意味着更近于道,正所谓大道至简。两者契合在道与术的贯通,在有无相生中,即必须实现以道驭术、以术载道和有生于无,并最终归于无。

    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一直不平衡,具体表现为重为学、轻为道。如此长期发展下去,终将导致术、器越来越复杂,最后甚至会迷失于对术、器的无限追求中。因此,我所说的走向深度,重点是为道,即使是对术的追求和研究,也要注意回归和反思。

    为道,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教育、教育者和改革事业的灵魂。

    教育,也就是对人的化育。对此,东西方从来就有内生和外铄之分。多年的课改实践和研究中,我越发感受到:不能改变教师,就很难改变教育。通过外铄的方式,可以比较高效地改变未成年人,但在改变成年人时,其效力就大打折扣。

    由此,对成年人的改造,只有一条高效的道路——内生。内生需要“种子”,成长需要“阳光”,而这个“种子”和“阳光”就是我们所说的魂。

    当前,一线教师存在职业幸福感缺失的情况,虽然有物质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有”的原因,但更有价值意义等这些更根本的“无”的方面的原因。总之,教育一旦缺魂,所谓的好教育就只能培养出高效的机器“人”;课改缺魂,就难以凝聚起推动课改、真正强大的力量。

    这个魂,只能从教育和改革的根本里寻找。因此,我们必须回答,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何在?教育的途径、方法的唯一性和合法性在哪里?我们需要回答,今天的教育改革,意义何在?急迫何在?课堂教学改革,根本上到底在改什么?改革最佳的方法和途径究竟是什么?

    关于“术”的返璞归真,我想谈谈术是如何化繁为简的。

    课堂上,教师不应在导学案的花样翻新上继续下功夫。事实上,随着学生对学习认知的深入,导学案最终会从“有”走向“无”。说到底,导学案是一种学习的设计方案,是学习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的学生都知道确定学习目标,根据目标、学情和学材设定学习内容;知道先独立学习,再合作学习;知道联系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社会实践拓展理解时,导学案已然内化成了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有”走向了“无”。

    小组和对子是课堂变革的组织基础,看似是必须有的载体,其实也会消失在学生内在的合作意识中。毕竟,相对于竞争,合作才是人类更高级的智慧和需求。

    评价也会随着课改走向深度慢慢消失在已经激发出的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中。当学生不知不觉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一切来自外界的评价都变得不再重要。

    高效课堂前置的流程,最终也会消失在学生新的学习习惯中。长期经历高效课堂学习的人一定知道提前准备的重要,也一定知道独学、对学和群学的意义,一旦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无须再强调前置了。

    无须导学案、无须小组、无须外在的评价、无须刻意规范的流程,这些好习惯都内化成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生将是自主的发展者,是真正的学习型人才。

    (作者系本报特聘课改专家、山东省兖州一中原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