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0日 星期三
批判性思维教育是当前教育的热点,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非教育界,都在呼吁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我们通过主题策划,对批判性思维进行全方位探讨,本期解读批判性思维的“九个误解”。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九个误解”
吴向东

    批判性思维教育成为当下教育热点的背后,也同时呈现出种种“误解”。我们有必要厘清这些误解,进一步助推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推广与落实。

    误解一: “批判”不好,容易引起不愉快

    这是望文生义式的误解。其实,“批判”并不代表恶意,不是毫无理由的否定,而是根据事实的合逻辑的评判。网上常见的言语暴力,不是批判,而是毫无由头的为否定而否定,甚至是杜撰似是而非的事实攻击。我们要知道,批判性思维的本意就包括评判、批判的意思。旅美学者徐贲没有用批判性思维一词,而是用“说理”,即便如此,他还是强调:“说理就像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只攥紧的拳头。”把握好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友好地发出不同的声音,批判性思维何尝不是美妙的思维之旅呢?

    误解二:批判性思维就是怀疑别人总是错的

    批判性思维因怀疑而起,但不能因为怀疑就认为别人是错的。怀疑可以起于偏见,也可以起于事实证据。起于偏见,就容易用捕风捉影代替证据。比如,反对转基因的人士看到国外有人起诉转基因种子公司,就认为国外也是全面反对转基因的,没有定论的事件是不能作为证据推理的。2016年,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研究院综合近20年的研究数据发布了一个报告,得出一个结论:目前,已经商业化的基因工程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不比传统育种技术食品更有危害,也没有影响环境的证据。我们可以继续保持怀疑,但要有尊重事实的态度。

    误解三:批判性思维是求全责备

    人的思维受自身生活圈的影响是有局限性的,有局限就会带来偏颇甚至错误。所以,批判性思维本质上是为了明辨,而不是求全责备。

    健康的批判性思维,不仅向外怀疑,还会向内怀疑自己。比如:我是否太喜欢这个价值取向了,而忽略了其他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人有偏向自己喜好的倾向,向外怀疑别人时,也需要向内怀疑自己,公平、公正地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具备同理心,这样才有利于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误解四:批判性思维就是论战

    争论在课堂中是很常见的。因为不同意对方观点,语气没有把握好,引起了对方的反感,于是就演变成为了挽救颜面的输赢论战。所以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学会用尊重的口吻表达不同的意见很重要,这是讨论的前提。

    许多两难的议题,如中小学生要不要用手机,很难有唯一的答案。我们可以用具体的事实证据争论,但没有必要讲输赢。一些辩论赛,本意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因为要分正反方比出输赢,所以容易演变为不遗余力地用偏颇的观点和片面的证据取胜的诡辩,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误解五:批判性思维是独立于逻辑的另一种思维方式

    日常思维容易受个人偏好的影响,随意下结论,作出决定,经常会让我们后悔。而批判性思维会对日常思维进行理性评估,判断日常思维是否符合好的标准,是否符合逻辑。所以,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武器,是不可或缺的内核。

    在一些谈论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文章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学生辩论来辩论去,以为能提出不同的看法就是批判性思维,至于这些辩论是否要遵从逻辑,则很少谈论。这其实隐含着一个巨大的危险,那就是逻辑的离席。逻辑是内核,没有逻辑作为基础,就容易掉入各种逻辑陷阱而不自知。我们把自己思考的结果拿出来供他人讨论,就是为了让他人评判是否逻辑严密,是否存在偏颇和不全面。所以,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为基础的,不是独立于逻辑的新的思维方式。

    误解六:类比推理是严谨的逻辑推理

    归纳与演绎推理是逻辑推理的两大形式,类比推理与这两种形式不同,它的推理形式大致是这样的:A对象具有属性a、b、c,另有属性d;B对象具有属性a、b、c;所以,B对象具有属性d。这种推理形式显然是不严密的,得出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因为A和B既然是两个不同的对象,虽然有相同的属性,但也有不同的属性。如果因为存在一些相同的属性而推断某个属性A有B也会有,那就真要靠碰运气了。所以,类比推理作为启发新的发现是有价值的,但需要实验观察的检验。

    误解七:批判性思维只抓住事实进行推理

    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要区分事实和观念。英国逻辑学家罗素说:“有关智慧,不管你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更愿意相信的,或者人们相信的,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单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人的推理容易被自己的情感倾向和秉持的观念迷惑,所以罗素无比强调事实的重要性。但是,事实只是推理或论证的基本条件,而要达到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就要学会用概念来推理。

    概念是把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用词或词组来命名。比如,在探寻动物分类中的鸟类特征时,会飞不是鸟的本质特征,鸵鸟、企鹅都不会飞,但会飞和不会飞的都有羽毛,且产卵繁殖,这些是共同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动物称为鸟。形成了鸟的概念,就可以用来对其他动物作判断。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而事实太多,如果不从事实中抽象出本质特征加以概括化形成概念,我们的思维就只能处于低级的原始状态。

    误解八:观念就是概念

    批判性思维审视的对象往往是一些观念。比如,学生只要努力学习了就会取得好成绩,这是观念。如果我们对这个观念进行审视评判就会发现,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一厢情愿。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在数学上优秀,并不意味着在语文写作上优秀。概念与观念不同,概念反映的是类别、规律或原理。对于学习规律来说,“努力学习”是观念,“刻意练习”是概念。如果学生仅仅要求努力学习,而不像刻意练习这样提供努力的方法,再怎么盲目地消耗时间努力,也难以奏效。

    再说概念,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喜欢用大概念,这些大概念由于内涵过于丰富,外延过于弥漫,运用时既是概念也是观念。比如,班级管理要民主,这是观念。但到底怎样做才体现了民主,需要对民主作出详细的可操作的概念界定。一个学生说“班长不听我的,他不民主”,那么是不是不听他人建议而作决定就是不民主呢?这样的陈述很难判断。如果有学生这样说,“同学们按照罗伯特议事规则对这件事讨论后进行了投票,但班长还是不听”,这时就可以判定班长是真的不讲民主了。

    概念需要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才有利于逻辑上的操作。反省一下我们日常的讨论,许多时候容易在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进行无谓的争论。有意思的是,在诡辩中,刻意模糊和混淆概念是常用的策略,如果我们养成了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在讨论时先厘清概念,一些诡辩自然就容易被戳穿。

    误解九:批判性思维尊重多元,和为贵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智美德。尊重多元,和为贵,从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角度看,这些是需要的。但批判性思维的可贵之处在于对真理与公正的追寻,这正是它理智美德的要义所在。尊重多元,不意味着放弃对真理的明辨;和为贵,不意味着放弃对公正的追寻。比如,要不要举报要好的同学考试作弊,要不要与平时关系不好的同学合作完成探究项目等,从不同的视角论证,会有不同的结论和行为选择。理智美德的存在,可以成为一种动力,让各不相同的彼此,一起反省,共同改善,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