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0日 星期三
新罗区地处福建省龙岩市主城区,教育、经济、资源等区位优势明显,伴随着城镇化大力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同时,作为民生基础工程的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如何保持教育的高位均衡?如何实现教育的再次腾飞?新罗区教育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新罗:以管理创新促深度均衡
本报记者 孙和保

    2017年暑假,龙岩市实验小学校长蓝赠庆终于可以享受一个没有“被打扰”的假期。作为一所家长趋之若鹜的优质小学,每到招生季各种“打招呼”接踵而来,让蓝赠庆疲于应付的同时也加剧了家校矛盾。但新罗区教育局的一纸“阳光招生”令,让校长们的不厌其烦、家长们的入学焦虑都在这个假期戛然而止,让教育恢复了平静。

    阳光招生:破解“上学难”

    7岁的涂宸松到了入学年龄,每次路过溪南小学,他特别羡慕在校园里嬉戏玩耍的哥哥姐姐们。而溪南小学往年只招收区域内有房产或有户口的学生,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他想进入溪南小学近乎是一个“梦”。

    随着“阳光招生”的全面落实,溪南小学严格控制学位,把剩余的30多个学位拿出来,针对片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电脑派位,涂宸松就是其中的一个“幸运儿”。

    学生赖俊宏是一位“台湾宝宝”,父母婚后一直在龙岩生活、创业。赖俊宏到了入学年龄就遭遇了“阳光招生”的新政策。但赖俊宏父母通过舆论宣传了解到“阳光招生”政策中有“台胞、军人与重点企业的高管子女可以择校”的相关规定。通过办理相关手续,赖俊宏被龙岩市实验小学录取。

    “不放过一个错的,也不辜负一个对的,真是一个公平、公正的招生政策。”赖俊宏父母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新罗区教育局通过招生政策阳光、招生过程阳光、招生结果阳光的“阳光招生”三原则,把招生工作“暴晒”在“阳光”之下。

    其中,社会最为关注的招生过程阳光的有力举措,让家长连连称赞。招生过程公开透明是提升“阳光招生”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区教育局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及公开栏等形式,主动公开学校基本情况、招生方案、招生原则、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以及招生工作咨询方式、监督举报、信访接待,让家长明晰招生入学全过程。

    “阳光”不仅是立规矩,更要明规则。在招生模式上,新罗区教育局要求各校制定详细规范的操作流程,全过程阳光操作,根据招生工作实施方案分批次自主招生。录取过程中,遇某一批次学位不足时,采用电脑派位的方式确定录取对象,派满为止;对参加电脑派位未被录取的,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到相对就近有剩余学位的学校入学。招生工作伊始,新罗区教育局就开展“阳光招生”工作操作流程培训,全体招生干部签订了“阳光招生”工作承诺书。

    “一项区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只有好的出发点还不够,还需要过程监测和结果监督,在实施‘阳光招生’过程中,我们不只制定了‘十不准’‘十公开’的具体要求,还在开学后开展‘回头看’,确保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就近入学的权利。”新罗区教育局局长林勇超说。

    而对于新罗区的校长来说,“阳光招生”既解放了家长,也解放了自己。“区政府、区教育局通过新闻舆论宣传‘阳光招生’政策,让家长自觉了解、相信、执行政策,无形中减轻了学校的压力。打破了原本不在片区内、不符合条件的家长想通过‘关系’上学的幻想。”蓝赠庆心有感触,“学校只需要公布招生区域、对象、条件,让家长心里有‘一杆秤’,不妄想、不盲目、不慌乱,从容应对孩子入学”。

    组团制: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刚刚建起的北城中学位于新罗区西北部,在职教师18人,在校学生280人。麻雀虽小,但这所中学的成立打破了北城街道没有中学的尴尬局面,也寄托了许多家长的期望。

    如何让一所新建学校迅速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这不只是学校校长的责任,也拷问着区域教育主政者的智慧。新罗区教育局通过教育组团、科学整合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实施“名校带动工程”,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断缩小区域间、校际间差距,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城中学与龙岩初级中学“捆绑”到一起,形成教育组团。“龙岩初级中学是一所名校,北城中学作为一所新成立的学校,看似两所学校的发展有太多不同,实则对好教育的追求是相同的。”龙岩初级中学校长戴茜红说,“组团制让我们形成命运共同体,也是优质学校生命力的拓展延伸”。

    新罗区教育局以优质品牌名校为牵头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名园(公办幼儿园)带民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名校(园)带新校(园)”“名校(园)带弱校(园)”等形式建立了11个“优质校组团”。组团的具体方式为:

    “名园带民园”,采取公办名园领办普惠性民办园方式(相对紧密型),依托公办名园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在保持责任主体、产权属性、人事关系“三不变”的前提下,从名园中派出管理人员入驻普惠性民办园担任园长,输入管理及教育理念,最大限度扩大优质资源,提高民办园办园质量。

    “名校带新校”,采取单一法人式(紧密型)。牵头学校为组团总校,其他组团内学校为校区,挂总校校区校牌。由总校校长担任学校法人,对各个校区统一负责,以“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的运行模式,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即人事管理统一、经费管理统一、制度建设统一、质量评价统一、评估考核统一。

    “名校带弱校”,采取多法人协作式(联盟型)。组团内各学校人、财、物、事独立,办学经费独立支配。通过组团内学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多层次的互动交流、多形式的融入互补,提升组团内各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教育质量。

    “组团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不是成为彼此的‘拖油瓶’。”林勇超说。当教育主管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后,学校间有效、有序、高质互动,评价就变得异常重要。

    新罗区教育局对组团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交流干部的学校管理工作,交流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其他有关工作,实行全方位、捆绑式联动考核,并纳入年度学校绩效管理考评量化。在对组团牵头学校考核时,将该组团中其他学校的教学成绩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考评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发展评价的原则。注重发展性增量评价,从起点看变化,科学客观地评价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作为、新增长、新发展。二是坚持优质均衡的原则。积极推进组团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下沉、融合、互补,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促进中心城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以夯实基础为前提,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优化和办学水平的迅速提升。

    “保持与优质学校发展的同一脉搏,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动力源泉。”北城中学校长沈明辉对未来充满期待。

    校长职级制:破解成长“天花板”

    长期以来,学校领导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为改变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小学校长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新罗区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推行校长“职级制”。

    校长职级是将中小学校长的职位按照不同的任职资格、条件和岗位职责要求,分为若干个等级,形成职务等级序列,为校长的聘任、考核、奖惩、晋升、工资待遇提供依据和管理标准。它既是一种职务标志,也是校长学识、资历、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及工作业绩的综合体现。

    “职级制”将中小学校长职级设置为四个级别,即特级、高级、一级和二级。除特级外,其他每个级别划成两等。职级评审考评总分为100分,其中学校绩效管理考评占50%,校长个人素质占30%,学校教职工、教育部门民主测评占20%。职级评定由符合条件的人员自愿申报,区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初审;校长面向全校教职工对学校工作进行述职,区评委会成员在全校教职工范围内对校长进行民主测评;最后由区评委会成员通过听、看、查、访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校长工作,在民主测评基础上,按照《新罗区中小学校长职级评审指标》标准,逐条进行打分。

    新罗区教育局虽然不是校长“职级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制度一公布还是让平静的新罗荡起阵阵涟漪。区教育局相关科室通过走访,校长对制度的实施是拥护的,但如何真正发挥校长“职级制”的作用,让能干、多干、会干的校长从中受益的同时找到职业幸福感,这是校长们的担忧,也是林勇超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林勇超的大力争取和努力下,新罗区教育局多措并举为校长“职级制”保驾护航。在经费保障方面,2017年在新罗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罗区教育局争取200万专项经费,保障校长“职级制”的切实落实;在制度保障方面,除了出台《新罗区中小学校长职级评审指标》标准,区教育局组织起草了《新罗区创建教育名城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2020年)》及9个配套性文件;在执行保障方面,学校按照区教育局整体部署,制定切实符合校情的方案和规定,打通校长“职级制”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校长‘职级制’的实施,对于一线校长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校长们既要思考要成为什么样的校长,又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成长。”中街小学校长陈文彪说。

    校长“职级制”在实施过程中还通过采取挂职交流、定期支教、城乡一体化管理等方式,引导校长在城乡间、校际间合理流动,逐步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协同发展。

    “校长‘职级制’不只是健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激励制度,还可以激活新罗区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构建新的教育生态。”林勇超说,“校长‘职级制’有利于破解校长‘天花板’现象,有利于推动中小学校均衡发展,促成校长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流动能进能出,全面提高中小学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正如林勇超所预料的那样,改革过程中有阻碍、有痛点、有收获、有成长,但都在有序、高效的轨道上运转。而他以及所有新罗人教育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改革,最根本目的是实现新罗区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这是他的期待,也是新罗区教育人的共同期待。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