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4日 星期三
教师待遇、师德建设、培养培训、管理改革、保障措施,这些都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围绕“如何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一主题接受了记者专访。
如何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本报记者 康 丽

    “特殊公务人员”让教师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中国教师报: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文件,在一线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结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想请两位代表谈谈这个意见出台的意义?

    周洪宇:《意见》的出台意义非常重大,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许多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也回应了教师比较关心、关注的一些问题,对于未来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想,接下来《意见》在制度设计上还会有一些新的推进。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师的春天来了。

    刘希娅:《意见》的出台让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振奋。我记得,当时发布这个文件时,我正好在重庆的三峡库区,我把这个消息与三峡库区的老师们一起分享,大家都特别激动,当教育发展的中心从硬件转向了内涵发展,教师就是教育发展最核心的资源。所以,《意见》很好回应了这个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我们也相信它会给教育带来不一样的新未来。

    中国教师报:与以往不同,《意见》特别凸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提出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不知道两位对这个提法怎么看?

    周洪宇:我认为这句话有着深刻的意义。过去,教师的身份属性和法律地位是不明确的。一般是把教师看作专业人员,强调其专业性,但对教师尤其是公立中小学教师的公务性重视不够。因为我们国家的公立中小学教师,是要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下去,让学生接受。教师职业的公务性尽管为大家所见,但并没有从身份属性上给予界定。

    《意见》第一次在身份属性上确立了教师是专业性和公务性合二为一的一种职业。这种职业不同于医生、工程师,公立中小学教师也不完全等同于其他学校的教师。《意见》这样表述就为未来建立配套的特殊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制度打下了法律基础,或者说埋了一个伏笔。

    有的人可能觉得《意见》这样表述看不出有什么意义。要知道,写入这句话是非常不容易的,为此教育界许多同志呼吁了十几年。记得2007年我就开始呼吁,当时是两句话,一是从身份上确定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二是要建立特殊公务员制度。它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制度,是在事业人员和公务员之间的一种全新制度设计。

    刘希娅:对教师的法律地位如何界定,直接关系到教师在工作中面临各种矛盾时,人们对待他们的一种态度。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师是代表国家在履职,承载的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在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引领孩子成长。《意见》明确界定了教师的身份,让教师更加理直气壮,更有信心有底气去教书育人。所以,《意见》写入这句话具有划时代意义。

    周洪宇:我用四句话再概括一下它的意义,其实就是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院校;有利于教师安心从教、终身从教,进而成为教育家;有利于基础教育进一步实现优质均衡。教育优质均衡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教师很难流动。现在我们通过发文件要求教师流动,但教师怎么流动,流动的依据在哪里,在政策和法律上并不明确,推行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如果确定了教师的特殊公务员身份,进一步保障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那么作为特殊公务员,教师流动就是在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由此,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教育难点问题,比如择校热、大班额、校外培训热等,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择校就是择师,如果师资得到均衡分配,就可以解决许多相关问题。所以,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刘希娅:我还有一个想法,确立了教师的身份后,可能会促使地方行政部门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待教师队伍建设,会让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顽疾得到突破。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待遇保障可能会有更大的改善。

    周洪宇:有了《意见》,我们首先有了政策保障、政策依据,如果接下来再建立特殊公务员或教育公务员制度,那就更有利于保障教师的物质待遇。这次我又带来了建立特殊公务员制度的议案,就是想继续呼吁、继续跟进。我们已经走了第一步,第二步还要继续往前推,与我们的校长、教师一起来推。

    刘希娅:确立了身份,就能改变教师待遇,让教师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大家一直在说教育优先发展,但从一个现象就可以看出是不是真的优先发展。每年毕业季,社会上都会有“公务员考试热”的风潮,如果教师真的落实了法律地位,大家会不会像热衷考公务员那样报考教师呢?我想,应该用这样的标准衡量是不是真的做到了“教育优先发展”。

    周洪宇:特殊公务员或者是教育公务员制度并不是只有中国在探索,纵观世界各国,把教师作为教育公务员的国家并不少,像法国、德国、日本、韩国这些国家的教师就是教育公务员,或者说特殊公务员。为此这些国家还制定了特殊公务员法、教育公务员法。所以建立特殊公务员制度,对于未来我国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壮大、提高,都是意义非常大的事情。

    教师待遇需要整体提升

    中国教师报:教育部和各地政府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何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两位有什么建议?我注意到,刘希娅代表今年还专门就教师绩效工资提了一份议案,能不能介绍一下?

    刘希娅:这几年我特别关注教师绩效工资的激励性问题。在之前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绩效工资的激励性不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许多教师对绩效工资的现有标准并不是很满意。我也对有关部门多次反映过,应该说,最近一段时间各地政府做了许多努力,这个问题有所改善。

    但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些全国共性问题需要面对,比如教师缺编、大班额问题。我去过许多偏远乡镇,发现造成“大班额”的原因一半是缺校舍,一半是缺教师。现在教师编制的核定还沿用许多年前的办法,但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应该有新的核定标准。还有教师的流动问题,如果教师换一个镇、换一个区流动,是不是让教师举家搬迁?沉重的交通负担怎么解决?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与此同时,各地财政状况差距很大,如果教师的工资绩效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就会人为造成二次不均衡,所以我们应该从源头上减少这样的差距。

    这几年我走了十几个省市的城乡学校,发现部分教师生活在当地处于中下水平,这就给教师开阔眼界、专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整体发展。所以教师待遇需要整体提升,绩效工资需要重新思考,不仅要提升教师的经济待遇、生活待遇,还要提升整个社会对教师的人文待遇。教师待遇可能是影响教师职业吸引力非常核心的内容,如果大家都以当教师为荣,最优秀的人才都能争先恐后当教师,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一个社会如果不尊重教师,就不会有好的教育

    中国教师报:所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但与以往相比,今天的教师面临许多难题,社会的不理解、家长的不包容等,您对此怎么看?

    刘希娅:无论是哪个时代,如果把整个社会、大众与教师对立起来,肯定是不利于教育发展的,更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所以,我们注意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教师队伍建设时,是把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一起提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也特别提到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说明从党中央到普通老百姓,都对师德师风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

    目前,教师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家长干预教学的情况,教快了,教慢了,教难了,教简单了,有的家长甚至把不同班孩子的家庭作业做一个比较,写一个分析报告来评价教师。为此我呼吁,社会要对教师有最起码的专业尊重,给予教师更多的专业支持,保障教师正当教学的安全感和应该具有的宽松环境。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确实也看到有部分教师校外补课、有偿家教等。我觉得这些问题都需要综合治理,但不管如何,我们都必须回到尊师重教这个原点上来。因为,尊师重教就是尊重孩子的发展,就是尊重国家的发展。

    周洪宇:一个社会如果不尊重教师,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正是因为拥有尊师重教这样优良的传统,我们才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现在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教师也是人,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风气、不良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这反映了一种社会期待。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首先教师要立德,这就要求党员教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因为他们是教师群体的先锋。其次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教师群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要培养树立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一个榜样,可以带动一批人、一大批人,所以一个黄大年还不够,我们还要培养和树立千百个像黄大年这样的典型,影响我们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推进,才能为教师履职、教好学生打好基础。

    刘希娅:我认为,媒体在宣传教师典型时还可以往下沉,宣传基层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典型,让大家感觉到做教师是很光荣的,否则在心理上就缺少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我觉得,师德师风应该往这个方面引导。

    周洪宇:有个工作我们做得还不够,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中一定要注重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尤其是教育的优良传统。比如,应该大力宣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从1982年初,我大学毕业就开始研究陶行知,一直到现在,越研究越觉得陶行知了不起,他的教育思想、人格力量、思想境界在今天应该大力弘扬。

    振兴师范教育要有政策,有资金,有项目

    中国教师报:教师需要社会更多的支持理解,同时我们也希望吸纳更多真正想从事教育的人来当教师,你们二位一位是校长,一位是师范大学的教授,如何把好入口关,夯实教师教育的根基,让更多的人成为好教师乃至教育家?

    周洪宇:教育部正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师范专业认证。国家建立了一系列教师专业标准,比如课程标准、评估标准,同时分级分类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这是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从源头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抓手。

    刘希娅:我很怀念过去的中师时代,那时的中师学校专业性很强,目标也很明确,就是针对小学教育。现在师范院校建设需要加强专业性。许多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有教师资格证,但一进课堂面对孩子就没辙了,在组织能力、教学方法方面特别缺乏,我觉得教师教育应该增加这样的课程。总体来说,我们现在讲理念比较多,讲实践、讲操作比较薄弱。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要研究孩子,教师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这是教师教育需要加强的。

    还有一点,教师培训的经费保障有待加强。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些地方的教师培训经费经常被挪用。按照规定,生均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或者因为财政紧张截留经费,或者象征性办几个培训班,效果不大。我建议教师培训经费比例应该增加,同时把培训的主动权交给学校。学校最清楚哪些教师需要培训、怎么培训、用什么样的方式培训,否则就会出现一种现象:有的学校因为缺编,为了应付培训,就派一个能力不强的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既浪费了资源又没有办好事。

    周洪宇:我们还是应该把教育经费这块蛋糕做大,现在的教育经费只能说达到了及格线,然后才能根据地区财力情况进行合理分配。要振兴教师教育,还是要振兴师范院校,因为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主体,首先要重视、发挥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作用,然后带动省属师范院校。这个重视要有政策,要有资金,要有项目。

    其实,当年的中师是办得最好的一种师范,针对性很强。当然,我们现在回不到过去了,但中师的经验、精神和传统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一定要与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结合起来,要注重实践性、应用性,要大量聘请有突出贡献、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做师范生乃至研究生的指导教师。

    改革创新要从教育的规律出发

    中国教师报:一线教师的实践正在倒逼师范教育发生转型,这些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性问题。我想问两位,目前教师队伍建设最难攻坚的机制和体制性问题是什么?

    周洪宇:在我看来,管理体制恐怕是关键的关键,现在的管理体制是学校招聘了教师,教师就成了学校的资源。但要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就要提升现有的管理层次,让教师从学校人变为区县人,区县根据教育教学整体需要进行通盘考虑,统一调配教师资源,这样就盘活了教师队伍,让师资成为活水。

    刘希娅:我认为,在管理机制上,我们对教师不要像管理下属一样,而是要让教师保持教育人独有的特质,要从教师的职业属性和工作环境去思考怎样管理教师。目前教师呼吁最多的是,检查特别多、会议特别多,好像有许多部门都在管着教师,这是不应该的。另外,有几大机制问题需要面对。首先是教师的编制问题。我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挤占学校编制的情况还存在。其次是绩效机制。教师待遇要提高,但以什么样的方式提高,从哪些突破口和渠道去提高,需要更多实质性的研究。再次是评价机制。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量,谁来评价?怎么评价?这三个难题可能是比较迫切的。比如有的地方说结构性缺编,但我们调查发现,给予艺术教师的课时费远远低于语文教师,这怎么吸引人才?

    周洪宇:教师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一定要从教育的规律出发,一定要尊重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尊重教师的意见建议,不能因为管理体制的调整,反而收回办学自主权。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应该是为了充分尊重人,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才是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一点,我们的改革创新就会失败。

    中国教师报:我们的所有问题都指向一个主题:如何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前几天陈宝生部长在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出了要重振师道尊严,你们怎么看?

    周洪宇:如果用简单的话说,就是要让教师有责任感、成就感、幸福感,要尊重教师,爱护教师,理解教师,关心教师。

    刘希娅:我们遇到了一个这么好的时代,我期待每个教师做好自己,成就他人,都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留下我们独有的痕迹。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