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04日 星期三
21世纪以来,德国参与的一系列大型国际学生学习成绩测评表明,德国学生的学业成绩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其他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家庭背景一般的学生、移民与难民学生等。为此,德国政府力图通过建立全日制学校(IZBB项目)和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两大举措,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PISA测试推动下的德国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
石 玥

    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各联邦州独立制定教育政策。因此,即使德国各州都秉承了12年义务教育的宗旨,但在学段划分、学校类别设置等方面各有特色,具有较大的差异。但在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的协调下,德国各州之间、各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基础教育改革,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共同性。

    21世纪初,德国学生在国际数学与科学成就趋势研究(简称TIMSS)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简称PISA)等考试中的成绩不够理想。2001年底,OECD公布了PISA测试结果,德国学生在阅读能力测试中仅获得了484的平均分,位列32个参与国的第21位;在数学基本能力测试中仅获得了490的平均分,位列第20位;在科学能力测试中仅获得了487的平均分,位列第20位。在参与国学生的测试结果中,德国学生的测试成绩介于中下等之间。这一结果在德国引起轩然大波。德国各界人士意识到基础教育内部和外部存在的各种问题。于是,在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带领下开始进行改革。

    以质量为本,提倡特色办学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于2004年出台了《中小学教育标准》,主要是针对数学、德语、第一外语(英语/法语)等学科,建立了全国统一标准,以此检验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后是否拥有相应的学科能力。

    德国各州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要求所有学校必须达到国家教育标准,以保证适龄儿童享受合格教育。在此前提下,德国允许并提倡特色办学。允许重点学校存在,设置特色学校,评选实验学校,补贴私立学校等。

    灵活多样的招生和升级制度,也是德国基础教育的特色之一。在德国,公立学校的学生既可以就近入学,也可以申请跨区入学。德国中学实行弹性升级制,学制安排灵活,允许有天赋的学生跳级。

    德国实行小班教学,每班25人左右。课堂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教师提出问题后,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可以站着或者坐着回答问题,课堂氛围轻松、融洽。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路,注重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发研究问题。

    建立全日制学校,提高学生各项能力

    长久以来,德国大多数中小学实行半日制教学,上午上课,下午放假。PISA测试结果表明,德国学生的阅读、数学、自然科学成绩在OECD国家中排名均处于中下游,并揭示出德国基础教育体系存在的实质性问题——出身与教育的高相关度:PISA测试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来自社会中下层。要降低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公平的教育制度,给予所有学生充分发展潜能的机会。

    为此,2003年,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签署了一项名为“未来的教育和照管”的资助项目,旨在建立和资助更多的全日制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在校学习和活动时间。

    那么,全日制学校改革具体是如何落实的?

    •建章立制,必修课与兴趣课堂相得益彰

    按照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规定,全日制学校只在小学和初中范围开办,除上午的必修课程外,学校每周至少有3天向学生全天开放,时间不少于7个课时。为了补充和提供下午的教学和照管服务,学校往往选择与其他机构合作;在所有全日制学习日为学生提供午餐,没有食堂的学校向外部餐饮服务机构订餐或者组织学生去附近其他机构的食堂就餐;学校下午的教学及活动与上午的教学内容相互联系,并在学校领导监督下组织实施。

    全日制学校分为3种形式:开放式的全日制学校。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学生本人或监护人每学期必须事先向校方提交申请;义务式全日制学校。每个在校生必须参加学校的全天课程;半义务式全日制学校。仅有部分在校生(如个别班级)有义务参加学校的全天课程。

    前一种形式在大部分联邦州内被称为“全日供给”,采用的是 “加法模式”,即上午必修课程保持固定不变,学校下午给学生提供各类活动,如提高班、兴趣组、作业辅导班、项目研究组等。这些活动可以通过与校外教育机构或青少年组织合作实现。德国全日制学校联合会认为,只有后两种形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日制学校,他们主张的并非“加法模式”,而是“融合模式”。

    具体到现实的学校教学过程,全日制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生活主要包括必修和正规课程教育、午休和午餐、课后作业辅导、兴趣课堂等,该教育模式更多体现了文化必修课和兴趣选修课的融合性,学生能够在完成文化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全日制课堂教学结构和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日制学校从建立之初就秉持两种教学途径共同发展的理念,首先保证学生基本的知识学习,以及由此实现的技能、情感、体验和认知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满足学生享有充足的时间和平等机会拓展自身兴趣,这就要求学校额外提供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兴趣爱好的教学设施和课程,为其打通全面发展的通道。因此,活动课程原则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差异和能力特点,发挥学生自治和自主能力,强调自我决断,并参与组织管理和日常协调。主要形式除课堂讨论和学生互助合作外,还有学校与社会携手组织的大量课外和校外活动。

    德国中学的全日制教学甚至将工厂和企业的日常场景和工作原理介绍给学生,从而搭建起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并最终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获得对工作和就业的前期知识,有助于学生今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种类,这种实地和实践教学模式也是促使学生尽快从中小学学习思维向大学学习思维转化的催化剂。

    •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教育就是要培养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知识”“学习习作”“学会生存”“学会相处”的能力。其中,“学习知识”是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指导其不断积累;“学习习作”是指教会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生产出社会产品;“学会生存”是指提升学生的个人技能,使其能科学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学会相处”是指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提高个体参与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德国传统的半日制学校仅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获得基本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因此,半日制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局限于课堂所要求讲授的教材和书本知识,教学方案也仅围绕知识传授展开,对教学成效的评估也更看中学生的成绩。而对另外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只是作为辅助和补充。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学习习作”“学会生存”及“学会相处”的能力,构成了日常教育的基础,其包含的内容通常是自发自觉获得人类技能、知识、经验、态度和价值观等。这种教育通常被称为非正规教育或非正式教育。

    目前,德国的全日制学校从教育场所、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和最终成果等方面都突破了原有的单一结构,实现了对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培养,不仅更加灵活且特点突出,而且对学生兴趣爱好培养有了更多包容性。该模式实现了德国中小学教育“大学校教育”的功能和导向,使学校教育超出文化知识传授的范围,更偏向于对社会和个人价值取向和观念的养成,以及工作技能和兴趣爱好的培养。

    因此,德国的全日制学校从形式到内容,都为发展学生天性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建构。

    IZBB项目涉及全德国普通教育系统四分之一的学校。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就有近5000所学校实现了全日制,2003到2008年间,全国约有7000所学校得到了该项目的资助。在2002到2006年间,全日制学校由4951所增加到9688所。到2013年,德国已有近16000所全日制学校,占德国中小学校总数的60%。目前德国超过一半的中小学校都已经开始实行全日制教育。

    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促进基础教育继续改进

    为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作为德国教育政策最高决策机构的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出台了《国家教育标准》。为推广、落实及评估中小学教育标准,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又成立了一个学术研究型教育评估机构——国家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该研究所挂靠在柏林洪堡大学,主要任务是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提出的教育标准,定期监测各州中小学实现教育标准的程度,支持16个州的教育质量提高和均衡性发展,并用标准测试评价学生成绩,支持教学变革。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归属于各州。参与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人员均为各州政府负责教育和科研的部长及参议员。因此,德国国家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是一个同时具有政府和社会第三方(大学)双重属性的特殊组织。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