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04日 星期三
生命中最经典的10本书
孙 影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读书是每天的日常,多少年来已如呼吸一样自然。起身,用眼扫过书架里的一排排书,这些书给我“建造了一座可以逃避人生不幸的避难所”,让我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的精彩和人性的复杂,是这些书让我更有智慧和力量。

    所有读过的书中,最喜欢下面这十本。

    《论语新解》边读边思“孔颜之乐”

    所有《论语》版本中,我最爱钱穆的《论语新解》。每读一次,都在书末页写上日期和次数,现在书后显示的是“2017年4月17日,第11次”。

    阅读中,最打动我的是孔子的快乐。有“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快乐;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快乐;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快乐;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快乐;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快乐。周游六国四处碰壁的孔子是一个快乐之人,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人,是一个认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圣人。

    在这名利至上的时代,边阅读边思考“孔颜之乐”。他们是如何能做到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中保持快乐的呢?想想那是因为他们立住了生命中的“大”,寻到了比荣华富贵更值得追求的东西。人若有了精神上的挺立,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世俗的“小”,那么房子大几十平米、职称高几个等级,意义也就没有那么重大了。

    现在,《论语新解》《大学》《中庸》《传习录》《道德经》《逍遥游》就放在我床头旁的窗台上,闲来不时读上几则。在这些传统文化的阅读中,提醒自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警醒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如水般顺其自然”;提示自己对孩子“爱之,能勿劳乎”;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孔子的精神境界,“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悲惨世界》苦难中的爱之花

    雨果的《悲惨世界》是我一口气读下来的长篇巨著。

    《悲惨世界》真可谓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因为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锒铛入狱的冉阿让,因为贫困而堕落为娼妓的芳汀,还有受苦受难的珂赛特,捍卫法律而最终投河的沙威,邪恶的德纳第,都在以个体和群体的方式控诉着社会的罪恶和律法的丑恶。

    不禁想起另外一个偷面包的故事:一次纽约市长旁听了一桩面包偷窃案的庭审。被指控的是一位老太太,当法官问她是否认罪时,她说:“我那两个小孙子饿了两天了,这面包是用来喂养他们的。”法官秉公执法地裁决:“你是选择10美元罚款,还是10天拘役?”无奈的老太太只得“选择”拘役,因为要是拿得出10美元,何必去偷几美分的面包呢?审判刚结束,人们还没散去,这位市长从旁听席上站起,脱下自己的礼帽,往里面放进10美元,然后向在场的人大声说:“现在,请各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所支付的费用,以惩戒我们这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区。”法庭上一片肃静,在场的每位包括法官在内都默不作声地捐出了50美分。一个人为钱犯罪,这个人有罪;一个人为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

    这本书我读了五遍,也泪流了五遍。但该书吸引我的从来不是苦难,而是苦难中开出的爱之花朵,以及人性的善良。冉阿让从恶到善的改变,从始至终都吸引着我。这本百万字的巨著让我知道宗教有如此动人的力量,爱可以如此美好。《悲惨世界》被誉为“人性向善的精神史诗”,是一部最能代表雨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皇皇巨作,像暴风一样,唤醒人心的美好。

    《给教师的建议》对生命的高度肯定

    苏氏一次次打动了我的心,你可以看到他用5年、10年、30年得出的教育结论。干国祥基于苏氏理论和实践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学循环”,即“生命在劳动和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和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当一个孩子成功地穿越学习和劳动过程之后,他的意志力与责任感都将随之增强。如果这种正面学习占据他学习生涯主导的话,那么我们将在不久之后得到一个大写的“人”。也就是说,对自己生命的肯定,是爱他人、爱知识、爱世界的出发点,自暴自弃者是谈不上对他人和知识的热爱的。

    由此,“教育学循环”成为我教育自己孩子和学生遵循的公式。于此,我开启了女儿从6岁到12岁的阅读和写作。苏氏说小学初段、中段、高段是各有规律的,要让孩子在不同阶段实现阅读自动化和写作自动化。于是,一二年级我和孩子开启了近千本的绘本和桥梁书阅读,三四年级自由阅读,五六年级高段经典书籍阅读。有这些名著的奠基,女儿的眼睛可以更清亮,心灵可以更高远。

    在我眼中,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深谙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人,一个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的人,一个有着爱心、耐心、恒心,对人怀有终极信任心的人,一个品尝到了幸福完整滋味的人。读他的书是容易的,但真正理解践行他的教育理念却需要一辈子。

    《病隙碎笔》从日常走到信仰

    读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你会哭,为那样破败的身体;你会笑,为那破败身体里的高贵灵魂。这是超越了有限的肉体而让灵魂无限飞翔的人,这是绽露自己真实思想轨迹和心魂完整的人。

    21岁的史铁生突然就没了双腿,30岁时患上尿毒症,他说“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上帝为了锤炼一个生命,设了怎样残酷的布局,但史铁生说正是因为这样,他认识了“神”实际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那就是“精神”。看到这,眼泪簌簌而下。心里既不敢同情,有什么资格同情,也不敢羡慕,但充满了敬畏。敬畏他,敬畏生命,敬畏人类。

    他扶轮问路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用心行走、用爱呼吸就已无憾。他告诉我们“要站到死中去看生”。在这孤天寞地中,他一步步从外走到了内,从飘忽走向了深邃,从漫无边际走向了人的精神核心,思考生与死,健康与疾病,形而下到形而上,在病中仰望神圣,从日常走到了信仰,一如他写的《命若琴弦》。

    史铁生活得比我们健全,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肉体,而是精神;不是皮囊,而是思想。史铁生这支思想的苇草用他残疾的身躯向我们彰显了人的高贵与丰满、庄严与肃穆。他是我见过的最温暖的中国作家,一如他坐在轮椅上温暖的笑容。

    《生命之书》沉下来,静下来

    克里希那穆提,似带着一种天然的智慧与觉解,平和而深远,静穆又温柔。《生命之书》如一眼清泉,洗去人心里身上的疲惫和尘埃,胡因梦的翻译更是让人舒适舒服。

    《生命之书》是克氏365天的静心冥想,这位来自印度的觉者对我所有的观念几乎都是一种颠覆。他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看、听、冥想和观察。例如他说:“当你看着一朵小花时,你不能替她定名,不能将她归类,也不能说她属于哪一个物种。如果你一直忙着做这些事,就看不见这朵花了。”在颠覆中你并没有感觉被冒犯,而是欣赏一种全然不同的清新思想,看到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和价值观。

    清明、安静、敏感、创造、美、爱、自由、自我、信仰和生命是他书里的关键词。每当心里有一点乱,就会站在书架前,取下他的书,一一排放,看着他的脸和他的书名,如同聆听到高远处的梵音,沉下来,静下来……

    为什么喜欢他的书?可能因为他能将人往反方向拉,将我们从这个滚滚红尘拉向内里,克氏的魅力就在于此,向内生活,让每个人走向我们内心的圣殿。

    《静悄悄的革命》三个教育关键词

    《静悄悄的革命》对我教育之路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佐藤学教会我三个教育的关键词:学习与对话、倾听、润泽的教室。

    “学习和对话”是这本书的第一个关键词。学习是一种三重的对话,与书本的对话,与教师和同伴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教师设计好这三重对话,就会引发一场教学革命。

    “倾听”是第二个关键词。在中国的课堂,倾听是稀缺的,因为倾听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为什么学生缺乏倾听的能力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室里,凡有不好好听别人发言的学生,肯定有不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教师。”教师为什么不愿倾听学生呢?因为教师总想着下一步要做什么。“总想下一步”的根本之处是想控制学生,恐惧一旦失控了,怕自己应对不了。表面上看来,倾听的问题是教师害怕教室出现沉默,深层原因是教师对知识的把握程度问题,本质上是教师的专业能力问题。

    “润泽的教室”是第三个关键词。佐藤学说,“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学生在宽松地、充实地学习,能让多种多样的想法产生出来。每个教师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的教室是润泽的吗?是安全的吗?是学生耸耸肩不会也没关系的吗?

    《白鹿原》中国文化的大书

    《白鹿原》至少读过五遍了,是我在自己创办的“大学生读书会”中带领大学生共读的一本巨著。这是一部在我心中越读越厚重的经典,不愧是历届茅盾文学奖中的巅峰之作。

    如果说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化的原典,那么《白鹿原》则是中华文化的文学锦缎,陈忠实丝丝缕缕地将中国文化编织进了这本书。例如乡约、宗祠、族规。

    主人公白嘉轩代表白氏家族,白家的木匣子就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白嘉轩的腰一直很直很硬,这直直的腰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挺立和自信。另一个主人公鹿子霖身上也刻写着中国文化的符号:圆滑、阴险、狡诈、中庸。这也是鹿家“天下第一勺”的传统,起家并不是正道,而是走了后门。所以,中国人一直很重视家风,家风是子孙后代的回望和朝向。

    看完这本书,你就看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文化是如何活在了每个人的身上,流淌在每个人的血管里,当然也会看到文化对人的制约和捆绑。

    《教育哲学》用哲学释教育之疑

    教育问题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很多教师疲于奔命而不得要领。石中英教授深谙东西哲学精髓,熟悉教育原理,将形而上的教育哲学落实到具体而微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教学方法,论证了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对教学的重大意义。

    教育的最初和最终都关系到人,而人是复杂的,所以教育必须不断丰富人的形象,不断回归于人的本质。于是教育哲学应运而生,因为哲学是关系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所以教育哲学新开视角,用哲学的观点、方法、分析、解释来解决我们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本书中阐明教育要不断提高人的生存能力,提升人的存在智慧,更要拔高人的境界,这是人与物的区别,也是人的本质诉求。东西方的人生境界对教育都大有裨益,例如东方儒家强调人生境界的提升要不断修己修身,建功立业;道家倡导见天知性,返璞归真;佛教则要破除心障、追求圆满。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的植物灵魂、动物灵魂、人的灵魂;克尔凯廓尔的审美阶段、伦理阶段、信仰阶段;尼采的“骆驼”到“狮子”再到“婴儿”,都鼓励我们要敢于打破旧的价值,以丰富的生命力创造新价值。

    《月亮与六便士》两种人生的选择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在已是中年的我的心里刮起了一场风暴。

    主人公40岁,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稳定的工作,美满的家庭,一双可爱的小儿女,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离家出走去追求理想。

    故事一点都不复杂,似乎很平常,只是一个人离家出走了。但我的焦点却聚焦在他的40岁上。40岁了,一切都看似完美,一切都似乎已经定格,但是这个人给结婚17年的妻子留了一张纸条就离家出走了,无任何先兆。他说:“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我看到了生活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心有戚戚焉!40岁,作为一个人生节点,颇具转折意味。40岁之前是上坡路,之后可能是下坡路;40岁之前生机勃勃,之后可能日暮苍山;40岁之前是加法,之后是减法;40岁之前是活着,之后可能已死去,当然不一定什么时候埋;40岁之前满眼是六便士,40岁之后有人抬头看到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其实就是两种人生,一种是伟大的不幸,一种是庸常的幸福,你会选择哪个呢?

    《大学人文读本》为“精神成人”开药方

    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旨在为当下中国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优质的思想资源,使之初具“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针对中国当下大学业已演化成“职业培训所”,中国高校只注重专业知识培养而忽视人文素养开出的一剂药方。如何让18-22岁正处在“灵魂发育” 的大学生发展成一个和谐的人呢?该书为一个人从个体到群体、从小我发展成大我,提供了系统的精神指引。

    读完此书,你可以纵观到人类思想星空的浩淼与璀璨。本书跨越了东西方人为界限的划分,展示着人类共同恪守的信仰和真理。如王国维所言“学无中西之分”,世界虽大,但此心相同,此理相通,读后必然给你带来人类文化全息的大冲击,大视野,大气魄和大情怀。

    慨叹此书极具经典性、思想性和可读性,无论长度还是思想都很适合大学生和青年的阅读水平。如何阅读此书呢?如果浏览一下文章标题,就可以看出许多具有争议性,甚至论点截然相反的话题。读者不妨先聆听自己的声音,读后再与作者博论一番,如此可开拓视野,锻炼思维,培养质疑权威的勇气,其乐无穷。当然,如果你喜欢某位作者,也不妨按图索骥,寻到自己的精神特质,构建自己的精神王国。

    书籍是人类智慧进步的阶梯,教师是人类智慧的引路人,愿教师读书、谈书、教书、写书,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护者和守望者。

    孙影,1976年生,长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访问学者,吉林省英语品牌专业带头人。

    《论语新解》

    钱 穆 著

    三联书店2002年版

    《悲惨世界》

    雨 果 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病隙碎笔》

    史铁生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生命之书》

    克里希那穆提 著

    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白鹿原》

    陈忠实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月亮与六便士》

    毛 姆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教育哲学》

    石中英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