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04日 星期三
说 课
探索“启智语文”之妙
冯 璐

    与“语文”牵手的时间越长,我愈发品味出其中的奥妙。在不断思考后,我决定把所追求的语文教学定名为“启智语文”。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启智语文”贵在坚持“三一三多”,即一套原则多种模式,一本手册多种策略,一种技术多样运用。

    何为一套原则多种模式?“启智语文”以学校的“启智教学”五大原则作为教学准绳:适切的教学目标,充分的自主学习体验和实践,巧妙的任务驱动与情趣激发,恰当的方法指导与策略实施,智慧的评价与引导。在整个课程的语境下,我们研究师生角色变化、教材内容拓展、教学流程再造。

    师生角色变化:教师是“启”者,是探寻真理的同路人。学生是“觉”者,是学习的主体,从朦胧到清晰,从未知到积淀,从举一到反三,从模仿到发现,每个阶段都需要学生亲身体验。

    教材内容拓展:以统编教材为主,整合各学科的内容设计主题项目式学习:如以语文为核心,整合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内容设计主题式学习;又如以国学为核心,整合音乐欣赏和鉴赏、科学百科、历史人文等内容,运用游戏闯关、情境穿越、数据统计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综合实践;再如以陶艺为核心,引入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学科内容,传递给学生完整的STEAM课程体系。

    教学流程再造:我们希望通过建构主义理论和发现教学法指导下的“4+2模式”及其变式,努力打造“前移后续”的教学动态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启智语文围绕其核心追求,以读促悟、前呼后应、读写结合,在“兴致未然处”“百思不解处”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幻化成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何为一本手册多种策略?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将课标要求细分到不同学期?通过怎样的训练实现目标?面对这些问题,我带领工作室伙伴,历经两年时间对2011版新课标进行合理细化,编写了《小学语文学科素养达标手册》,分为12个学期,从学习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实践六个方面细化标准。细化后的标准既是教学的目标导向,又是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围绕达标项目,我们一起研究了多种教学策略。

    备课策略:在“画知识树”活动中,教师根据现行语文教材内容,绘制了每册书横向每个单元的“整合训练”知识树和纵向每个知识技能板块的“垂直贯通”知识树。有了这样的知识树,即便是新教师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清晰的学习蓝图。

    评价策略:教师在低年级尝试开展“无纸化情境测试”,改革评价方式。围绕《小学语文学科素养达标手册》的分段达标细则设计评价内容,并转换成游戏形式,“考试”如同游戏闯关,学生满怀期待参加“考试”,教师则通过分析学生藏宝图上的宝石颜色,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何为一种技术多样运用?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新技术,我常常在思考: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应该保留什么?整合什么?改变什么?我和伙伴们充分挖掘“听、说、读、写”与信息技术的最佳融合点开展研究。

    以前,我带给学生的是“拼图作文”。在传统“看图作文”训练中,往往是全班几十个学生一起看一幅或几幅图,学生之间易受影响,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而“拼图作文”课的出现,改善了这一状况。

    我们针对训练内容,开发拼图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它们制作成系统的资源库,学生发挥想象,独立自主地从资源库中挑选内容,拼成一幅幅个性化的图画,然后根据自己创设的直观材料进行作文。

    现在,我重点研究的是“音频识字”。现行的教材学生通常要到二年级结束才能识得1600字,容易造成在早期阅读中只能阅读字数少、表述简单的短文,与思维和语言发展水平难以有效衔接。于是,我结合前期的教学实践,开始尝试“音频识字法”,即反复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音频材料,在充分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指读材料,形成音、形、义对应的认识,从而轻松识字。

    如今,重新开始教一年级,我在自己的班级和年级全面推进,研究这种方法的普适性。我借助网络平台制作了一个节目“冯老师给你读经典”,分段录制音频定期推送给学生,学生每晚听着音频入睡,早读时间指读材料。通过一个多月《三字经》《千字文》的听记学习,学生的识字量提高了不少。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在读,而是在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以听觉支持的“整体输入”“无意识记”为起点,以目视指读的“自发模仿”为桥梁,最后通过音、形、义的一一对应,实现“意义建构”为终点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一年级学生在一年内不知不觉识记汉字1500多个,还能大量背诵传统经典。

    总之,我希望“启智语文”真正能够实现情意相合、知行统一,这样的启智不单单为了学生完成当下的学业,更是为了他们在未来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创新。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