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04日 星期三
由“聪明”想到的班改
沈 慧

    有科学家研究发现:若是某人的大脑里缺乏某个概念,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倾向于想这方面的问题。同样,某个概念定义错误,也可能会导致人的想法、行动错误。

    就像初一学生做证明题一样。没有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证明方法,学生能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吗?同样,若是没有弄清楚算术平方根的定义,从而得出4的算术平方根是±2,这就是概念的错误导致算法的错误。

    除了学科上的案例,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例如,什么是聪明?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那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快的人,进而有人会如此评价聪明人:“要是再多一点点踏实就好了。”可是,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聪明的人不踏实呢?或是我们回到聪明的概念上反思:真的有这样的人,学什么东西都很快、很好吗?事实上,没有谁一开始学新知识或新技能就会很快。就像我们今天毫不费力地说话、走路,当初也是经历了反复练习、挣扎的过程。

    由此可见,概念理解错误会导致想法和行动错得离谱。既然真相是没人一开始就会做得很好,那么真正的聪明首先应该是全身心接纳那个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笨拙的自己,然后在此基础上反复练习、反复琢磨、反复挣扎、反复训练,直到完成蜕变、跨越笨拙。

    时下,轰轰烈烈的班级改革亦是如此。班改应该为教学改革服务,教改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教学改革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那其实还有许多更简单便捷的方法,不用花这么大的力气。我觉得教改也好、班改也罢,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为目的。合作学习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学习成绩的提升只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副产品”。

    在我看来,班主任们可在班级推行小组合作,以此实现成绩、能力提升两不误。

    实行班级小组合作管理之前,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优势等特点,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进行分组。即同一组内学生个体有所差异,而组与组之间保持实力均衡,大家旗鼓相当。

    班主任把班级事务分为学习、纪律、常规、卫生、生活等几部分,让小组轮流承包管理。不管小组负责什么班级任务,都要求组内必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个组员都有事可做、不留空隙。除此之外,班级出板报、举办生日会等活动,也可以由小组轮流承包。班主任与学生一起制定配套奖励机制,保障班级小组管理活动正常运行。

    为了维护小组的稳定性,除特殊情况外,不要私自调换组员。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也很重要,班主任应组织学生打造自己的小组文化,如组名、组徽、组训、共同的奋斗目标等,明确各组组员的具体职责分工,如纪律员、记录员、监督员、检查员等。相关职务可以在小组内轮换,便于组员熟悉组内事务,全方位锻炼成长。同时,也能使组员学会换位思考,组员之间配合更加默契。

    除此之外,在推行班改之前,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创造小组合作氛围,多举行团队体验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合作能力的重要性。班主任还要注重教室文化的打造,让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合作文化的宣传阵地。

    正如前面所说的“聪明”那样,真正的聪明是接纳刚开始那个笨拙的自己。班级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班改过程中,具体操作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麻烦。真正的成长正是在遇见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麻烦的同时消除它们。在班改之前,班主任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和思想准备。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得多。”小组合作管理班级,从真正意义上落实了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和时时有事做的目的。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高县柳湖中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