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04日 星期三
聚焦“有质量” 成就好教育
黄文杼

    2018年伊始,福建省德化县教育局提出以“上有质量的课”为工作主线,推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研部门围绕这一主题,谋划工作,策划活动,深入研究,推动“有质量的课”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跟紧主题,做好顶层设计

    在谋划教研思路上聚焦。以“上有质量的课”为年度教研主题,通盘考虑、谋划全年工作。对“上有质量的课”的内涵解读、实践推进、评价监测进行全方位统筹,回答好“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如何评”。通过县域层面分阶段、有步骤、成系列实施,推动“上有质量的课”深入开展。

    在筹划教研活动上推进。一是开展市级“送培进校园”活动。市教研员牵头组织市级学科名师,分专题送教到基层,把一节节“有质量的课”送到家门口。二是教研员上示范课。通过教研员“下水”,让教师学有榜样、教有方向。三是推进网络教研活动。依托中小学网络教研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共同推进“上有质量的课”。

    在推动教学研究中落实。沿着“教—学—习—用—评”的思路,推进教学研究。教,是省市县教研员、名师的示范引领;学,指基层学校精心打磨示范课;习,一线教师学习、琢磨;用,常态课教学使用;评,对有质量的课进行评价。

    贴地而行,让好课立起来

    “上有质量的课”要落地,教研要贴地而行,贴近教师、学生、学科三个要素,让各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充分释放。

    贴近教师。教师是最终改变课堂的主导者。开展“上有质量的课”主题教研,要贴近教师需求。活动前主动调查了解,梳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活动时围绕共性问题确定小专题,展开具体可行的示范,进行专题分享交流,让教师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研讨后及时提炼活动成果要点,推动实践转化运用,形成“研究→推动→应用”教研机制。

    贴近学生。学习是有规律的,教了就懂,学了就会是教师认识的误区。学习是一个过程,学了还要习。要通过反复练习、操练、训练,在有层次的学习实践中,静态的知识才能逐渐转化为动态的技能、能力。教学研究既要关注学生共性的学习规律,也要探索不同学段的学习特点。基于学生立场,顺应学习规律,贴近学生需求,教研、教学才能有效率、有品质。

    贴近学科。不同学科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学研究也要契合学科性质。语文是母语课程,要以“大语文”理念为统领,推动“语文与生活的互通”“阅读与表达的联通”“读与写实践的融通”;数学是基础课程,要帮助学生从小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英语是语言课,要关注语言学习,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开展认知课、复现课、巩固课不同课型的研究。把握了学科属性,“上有质量的课”才有保证。

    优化环节,让学真实发生

    “上有质量的课”主题教研要以常态课为切入,从目标叙写、活动设计、效果评价三个维度思考,整合环节,优化策略,推动教学。

    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积极借鉴统编教材“一课一得”的理念,思考、整合、提炼每一节课的目标。目标清晰了,课才有方向,“一课一得”才能实现。

    设计教学活动。要以活动带教学,化线性为组块,变控制为交互,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板块式的教与学的活动,以“教—学—习—用”或“学—教—习—用”的思路展开教学。这样,既有教的过程,又有学的经历;既有习的过程,又有用的实践。

    优化效果评价。一节有质量的课最终检验标准是什么?应该是看得见学生的成长。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从不懂到有点懂,从不会到有些会,从碎片到完整……这些是可检测的,是评价重点关注的。同时,教学评价也要关注过程,伴随教学,促进学习,促进学生一点一点地进步,慢慢地连点成线、成面,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基于县域,建标立型树模

    研制县域小学学业质量标准。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为导向,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测量理论为指导,研制各学科县域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科课程标准进行细化、具体化,提出各年级教学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县域小学质量监测纸笔测试与现场测试题库,初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县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有了标准,“有质量的课”评价就有了方向和依据。

    探索基于县域学业质量标准的小学“教·学·评”的课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各学科齐头并进,探索研究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根据不同专题领域,提出基本教学模式,推出有质量的示范课,形成可学、可借鉴的课型。

    推动有质量的常态课教学。以有质量的常态示范课为引领,通过观摩展示、专题分享、研讨交流,促进一线教师学习内化。注重研讨成果的梳理、提炼,形成系列要点加以推广。强化教研成果的运用,坚持评价跟进,推动教师常态课实践提升。通过“研究→推动→应用”教研机制,促成教师形成“家常课上成公开课,公开课上成家常课”理念,把课上得有效果、有质量。

    (作者系福建省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