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3日 星期三
在牡丹之乡洛阳有一所百年老校——洛阳师范学院。秉承
牡丹花开靓边疆
——洛阳师范学院支教新疆哈密走笔
本报记者 高 影 褚清源

    “洛阳师范学院的学生来这里实习支教连续7年了,解决了学校缺少师资的大问题。这些大学生素质好,基本功扎实,在学校里什么工作都主动承担,来了就挑大梁,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他们评价很高。”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马国花这样说。

    “一想到潘少娟,我心里就很感动。这女娃不仅专业素养好,而且吃苦耐劳,肯于钻研业务,对学生还特别有耐心。感谢洛阳师范学院培养出这么好的学生……”哈密市石油第二学校校长易永刚这样赞美潘少娟。

    “我校是民汉合校,主要是哈萨克族、东乡族、维吾尔族、达斡尔族、回族学生,汉族学生很少,汉族教师也只有14人。实习支教生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语言不通,特别是初中数学,许多专业术语没法翻译,难度相当大。但是赵明明他们这些实习支教生却从不以困难为苦恼,反而将向孩子学习民族语言当作一件乐事。师生互帮互学,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新疆伊吾县盐池镇寄宿制学校校长王俊山这样说。

    洛阳牡丹甲天下是因为根植沃土,普受阳光雨露哺育。在洛阳这座城市大花园中,洛阳师范学院以“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育人思路,“经师人师同求”的教育滋养,培育出国卉天香在边疆华丽绽放。

    把好选拔培训关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洪彬介绍,多年来,洛阳师范学院一直努力践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探索创新教育援疆模式——高校与民族地区协同育人平台。为做好支教工作,学院事无巨细把好选拔培训关,为圆满完成支教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实践教学科科长丁兴琴,为人热情爽朗,处理事情干脆利落,是援疆工作的具体执行人。开车从哈密市到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路上,大家聊起选派实习支教生的标准。丁兴琴说,每个学期学院都会根据哈密市提出的学科和人数需求,按照“学生报名、院系推荐、学校审核”的程序选拔学生,根据学生的成绩排名,前30%的学生才有机会报名。报名后,学院从政治素质、普通话、粉笔字、备课、说课等方面进行考核,入围后再对学生进行面试,面试合格后进行综合培训。

    为确保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学院外聘中小学名师对实习支教生进行有效指导并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见习,进行微格教学训练,提高实习支教生的教师教育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培训内容还包括简单的维语会话、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确保实习支教生可以定岗上课。

    “这么多学生在异地他乡,人生地不熟,有事找谁?”记者的担忧学校早已想到,丁兴琴说:“每学期学院都会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援疆支教生的领队,指导实习支教生教育教学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处理一些生活方面的问题。领队教师要到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三个县市的受援学校听支教生授课,对授课进行点评,召开支教生座谈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师生结对助成长

    “支援西部建设,做好教育精准扶贫,洛阳师范学院责无旁贷,而且在教育援疆过程中,受益的不仅是新疆当地的孩子,我们学院的学生也得到了很好的历练,这是一个共赢的结果。”正如王洪彬所言,不管走到哪里,当地教育局和学校领导都给予实习支教生肯定和赞美,实习支教生的到来,大大缓解了当地整体超编、结构性缺编的师资现状。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教育局人事办公室主任刘建国朴实热情,对实习支教生关怀备至,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过夜、立刻解决,从不嫌麻烦。

    巴里坤属于高寒地区,气候恶劣,生活条件很艰苦,为了照顾好实习支教生的生活起居,刘建国总是说“有事随时打电话,有什么事我来解决”。这些话,对于身处他乡的学生意味着依靠与温暖。当被问到“有学生找您吗?因为什么事”时,刘建国表示“洗澡、网络、吃饭等问题他们都会找我”,目光里全是自豪,紧接着话锋一转:“学生从驻地到学校有校车接送,往年每人每月补助350元,今年补助1000元,这是县教育局给的。有的学校,比如奎苏幼儿园还另外一次性补助500元。解决了生活问题,他们就可以更安心地投入工作。”

    “支教生的专业素养水平很高,但是缺少实践。为此,学校实行导师制,实习支教生第一周报到后就安排教学导师结对子,在教学上互帮互助,对子之间每周都有严格的听课数量要求,学科不同,听课任务不同。青年教师要手写教案,导师签字,备课组长签字;在常规教学上把好关;尽可能给新教师提供平台、机会,只要有条件都会安排对口学科。”哈密市石油第二学校副校长周琳的话里,字字句句是学校领导对支教生专业成长的帮扶。

    周琳介绍说,潘少娟是2017年9月到二中支教的,经过接触了解,她各方面素质都很好,学校就把六年级毕业班交给她了。“当时,许多家长到办公室找我,家长不放心。我和校长都鼓励她,希望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家长的认可。潘少娟的导师朱海英也和她谈心,帮助她缓解心理压力。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潘少娟变压力为动力,每天认真备课、上课,有问题随时向朱海英请教,对学生的课后辅导更是认真、细致。功夫不负有心人,期中考试后,学生成绩稳中有升,家长们悬着的心放下了,并且与潘少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和朱海英说,培养她不仅要看她的成绩,还要看她与你的成绩差别。这也是我们学校导师制考核的一个标准。”正是这种严格的制度,为实习支教生的专业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协同育人搭平台

    像潘少娟这样迎难而上、勇于挑战自我的实习支教生还有许多。到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初级中学支教的王雨薇是化学系学生,学校开始不敢让她给学生上课,只让她跟着化学老师听课。王雨薇很有心,有一天她对辅导老师说“下节复习课我来上吧,我可以上好”,辅导老师考虑到复习课上好上坏关系不大,就答应了她的请求。没想到,王雨薇一鸣惊人。这节课她上得特别出彩,不论是知识点的梳理剖析、师生间的互动,还是答疑解惑、思路点拨都非常到位,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从巴里坤到伊吾再到吐哈油田,每个支教生在支教学校的领导心里都有故事,每个支教生都是除了代课之外,主动承担了学校的各项工作,有了洛阳师范学院的专业素养底色,加上当地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实习支教生快速成长起来。

    奎苏幼儿园园长李晶,一提到支教实习生眼神都变得温暖起来。李晶语重心长地介绍,这些学生特别不容易,离开家乡来到这里工作,特别认真主动。中文系的刘迪是上学期支教生里唯一的男生,本来分到中学教语文,因为幼儿园缺少教师调配到这里。刘迪开始心里落差很大,但并没有影响他带班。少数民族孩子听不懂、也不会说汉语,刘迪就一遍遍教,从来不烦躁。为了与孩子更好地进行交流,刘迪学习了哈萨克族简单的日常用语,配以手势,这样与孩子交流更方便。

    李晶拿出手机打开幼儿园的微信公众号说:“这是刘迪做的,他见到园里没有微信平台,就主动请缨利用业余时间将微信平台建立起来。现在,幼儿园的所有信息都在这里发布,家长可以随时看到园里的动态。”

    文化交融促团结

    洛阳师范学院学生的实习支教,不仅缓解了哈密地区师资紧缺问题,学生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加强了民族团结,加深了支教生对边疆人民的感情。

    崔璟浩,中等偏上的个头,细长的眼睛,瘦但很有筋骨感。2015年下学期在淖毛湖幼儿园支教。2016年,在取得父母的理解支持后,他义无反顾地重返淖毛湖,真正成为淖毛湖幼儿园的一名教师。“我的理想就是传播舞蹈艺术,提高这些偏远地区、没有出过门的孩子的综合素质,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理想。有人说,一个男孩子天天跳舞不是个行当。但我从学舞蹈那天起就没想到过改行,没有后悔过,我只想做一个舞蹈教师,看着孩子一批批成长起来”。

    2017年下半学年在盐池镇寄宿制学校支教的赵明明,至今仍念念不忘那里的孩子,她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文字:

    4个月生活的心态是乐观的,亦是坚强从容的。我给学生讲鲁迅,讲伯牙和子期,讲贝多芬,也和他们一起欣赏蒙娜丽莎,带他们看《朗读者》《见字如面》,让他们感受文字和朗诵之美。每天早晨太阳的光芒升过雪山、透过窗户洒进来,孩子们齐声朗读的画面,我很喜欢。

    ……

    泰戈尔在《孩子的世界》中写道:“我愿我能在孩子自己的世界中心,占一角清净池。”多年后,这里的孩子会长大,男孩会像这里的白杨树一样挺拔高远,女孩会像这里的蒲公英一样轻快美丽,那时的他们也许不会记得我,可我希望能在他们明媚的世界里投射一滴滴小小的清凉,能让他们的童年因一个汉族姐姐与他们分享过甜蜜、保守过秘密、展望过未来而变得丰满。

    ……

    舍不得二年级(1)班的19个娃娃,作为一个实习老师,我的经验很有限,但我很努力,每一个孩子都在我心尖上。

    洛阳师范学院与新疆哈密地区搭建的“高校-民族地区”协同育人平台,令实习支教学生在此大放异彩,为学院援疆工作的深入展开打下了坚实基础。谈到未来发展,洛阳师范学院校长梁留科说,学院将稳步扩大支教援疆规模,深化与哈密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对口交流,打出“科技援疆、教育援疆、旅游援疆、文化产业援疆” 的组合拳。

    记者手记

    一个“乖”字师生情

    从哈密去往巴里坤,沿途穿过寸草不生的戈壁滩,目睹卷着黄土冲天而起的沙尘暴,惊诧怪石嶙峋的雅丹地貌。心神被这种荒凉、空旷,甚至萧条吸引着。

    峰回路转,车窗外闪过连绵山谷,坡上坡下满是像哨兵一样站岗的青松翠柏。远处,天山山脉白雪皑皑,层峦叠嶂,阳光是雪山闪亮的华服。近处,青黛色、赭红色、牙黄色,多种色彩交织的山壁崖岩,环绕着起起伏伏的广袤草场,悠闲自在的羊群、牛群,纷纷扑面而来又匆匆飞速闪过。

    我在这里看风景,丁兴琴却一直在打电话:怎么样乖,宿舍有网络没有?可以洗澡吗?暖气热不热?吃饭问题解决没有?一连串的问题传出去,她就目不转睛地定神。当电话那头传来“老师都很好,安排得很周到”的回复,丁兴琴的口气才松下来:“我娃乖,先好好休整一下,然后好好备课,拿出我们的专业性,站稳讲台。”开口闭口的那声“乖”,暖彻心扉,也烙印在我脑海里。

    一路风尘,晚上9点多,星星引路,伴着夜风微凉,我们去学校看支教生。这是每学期的规定动作,不管支教生分到多少个教学点,丁兴琴和送学生的领导都要一一走到。

    这次,随丁兴琴同行的领导是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王文参,看上去魁梧硬朗,在学生面前分明是慈父模样,嘘寒问暖之余,又耐心教导学生要用自己所学服务好边疆教育,把中原文化带给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要做好教师,更要做好民族团结的使者。学生们围着他不住点头:“老师,我们不会给学校丢脸的,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何况这边安排得很好,您放心吧。有什么事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带队老师。”

    杨勇军是本期的领队教师,台湾清华大学博士后,做事一丝不苟,求真尚美。为了带好队,来之前他对74名支教生说,不管带多少行李,都要留下一本书的位置。4个月里要读一本书,教书育人的同时更要丰富自己。《红楼梦》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大观园里的每个人都在成长,我们来到异地他乡,也是成长的经历。我们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影响这里的孩子,更要看到成长的自己,把这4个月变成支教之旅、读书之旅、精神之旅、成长之旅。

    就这样,每到新学年开学季,总有一位教师带领一群学生,在新疆安一个家,变他乡为牵挂。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