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3日 星期三
所有书都将照亮前路
白宇极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也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隐秘的河流之一。

    渴慕读书的年代

    我大概到6岁才有了第一本“小人书”。年岁稍长,就到处借书读。当时学校没有严苛的升学压力,因此闲散时间很多。小孩子精力充沛,放学后百无聊赖,又缺少玩伴,只有读书自娱自乐。

    因为之前长久的禁锢,大家的读书热情很高。但当时家里有钱能买书藏书的并不多,书的种类也非常有限。所以,我读到的书基本都是以前的教材、马列著作和兵书策略。

    其中读的次数最多的是一本袖珍版《三国演义》。相比其他书,这本书故事性最强,战争场面宏大,也符合男孩子心理,所以翻来翻去细细揣摩,总能够常读常新。

    当时年幼,并未觉得此书对我影响有多大,但许多年后才发现,这是第一本将我引入人心幽暗之处的书。

    虽然经过演绎,但书中的人大抵都是历史人物,无论文臣武将,乱世之中能够出场,基本都有枭雄的特质。作为核心人物之一的诸葛亮,谋略之深远,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鲁迅批评作者描写太过,举例就是“诸葛近妖,刘备似伪”。但也正因为极端脸谱化,才让一个小孩子感到有趣至极,包括里面道术仙法都具有了童话般的意义。

    这本书堪称是让我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本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日后对人性的理解。

    千古文人侠客梦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武侠和言情小说风靡大陆。我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射雕英雄传》,这本书中浓郁的家国情怀和侠客豪情,正迎合了当时的孩童心境。从此,读武侠一发不可收拾。

    在3年多的时间里,我读完了金庸和古龙所有的小说;日夜捧读,废寝忘食。金庸的小说每一部我都看过不止一遍,里面的人物烂熟于心,常常一个人看到精彩处,爆笑不止。

    金庸先生不但是小说家,还是报业大亨,更是一位眼光独到的评论家。若说“千古文人侠客梦”,那金庸先生做得最为圆满。他博闻强记,所学异常驳杂,一出手就写到了武侠小说的巅峰。最让人钦佩的是,金庸不但继承了才子佳人的传统武侠小说格调,书中琴棋书画诗酒茶无所不包,而且把西方小说写法嫁接到传统章回体上。在那个时期,这种写法新颖别致,可谓独创一大门派。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人竟能够把虚构人物写得如此传神。金庸的书融儒道释各家理念于一炉,体现出极高的文化水准,最早为我打开了文学之门。

    金庸和古龙等人掀起的武侠热潮影响至今,但当年这些书却都被那一代的父母视为洪水猛兽。不过,武侠小说写到他们这个层次,基本数十年再无寸进,后来的小说不得已逐渐转向。尤其是从黄易开始,他继承卫斯理等小说的脉络,开创了玄幻仙侠时代的先河。这些书紧跟时代步伐,更加靠近西方的写法,又与网络游戏结合紧密,成为新一代父母眼中的洪水猛兽。

    但实际上,每一种类的书都有优劣之分,写书的作者水平更不一样,像猫腻、烟雨江南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文学水准不亚于西方一流小说作者。我相信玄幻仙侠小说未来很有可能会如金庸小说一样,登入现代文学殿堂。而这一代儿童也会像我们一样,在成年后回忆父母对此严防死守的童年时光。

    遇到终极问题

    初高中忙于应试,直到进入大学之后,我的读书才发生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转折。

    那是入大学三个月左右,我读完大学所有教材之后,发现这些书并不能解决我面对的问题,即人为何而活?按照通行的说法,也就是无法解决“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

    为了寻求答案,我开始在图书馆寻找东西典籍。我借阅的第一本书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这本书厚达800多页,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勉强读完,但以我当时的水准,绝大部分没有读懂,对其中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尤感迷茫。按照存在主义的说法,人被时间和空间切割之后,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导致“存在本身就是存在的意义”。我对此全然无法理解,也无法认同这一答案。

    这本书虽然没能解决我的问题,却让我看到了希望。这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正是从这本书开始,我的阅读逐步转入哲学领域,数十年没有放弃。

    但我当时读书的路径有些问题。因为总觉得自己的问题是现代性带来的困惑,所以没有走“上溯的路”,而是从萨特开始一路下探,阅读了福柯、利奥塔、哈贝马斯、罗蒂等人的著作。但这些哲学大师的著作都有很深的传统观念在里面,而我这样的读法明显“药不对症”,许多时候都是以中式思维考虑他们的说法,未免偏离太远。

    这些作者里又以福柯对我影响最深,他的《规训与惩罚》我连续读了两遍,深深被其思想所折服。那时我还没有读到边沁,对福柯在书中所提到的圆形监狱尤为叹服。十几年后,整个世界都被摄像头占据,更觉得这些思考几乎穿透了时代,直抵未来。最重要的是福柯让我对权力结构有了全新的思考,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我日后对权力形成自己的想法奠定了根基。

    在大学第三年的时候,我已经察觉到哲学不能解决我所面对的根源性问题。因为,哲学本身的立足点就源自一个理性上不能撼动的假说,但理性是有限的。这一发现对我的打击极为深重。由于终日思考,更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不堪重负,甚至有耳鸣和幻觉出现;可那个阶段,我的阅读和思考已经停不下来了。

    为了疗救自己,我从哲学转入心理学。从弗洛伊德一路读到荣格、弗洛姆与霍妮。这其中受荣格恩惠最多,他《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与《未发现的自我》两本书更让我跳出了对自我意识的追问,开始从整个人类集群的角度反观现代与个人。这样也是第一次让我有了对世界和生命的敬畏感,这种谦卑的体验难以言明。另一方面,我从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开始思索人类终极自由的问题,也开启了我进入政治哲学领域的大门。

    这一阶段读书杂乱无章,大量时间都沉浸在哲学与心理学领域,但文学和史学的书籍也没少看。严格说来,这是一个人思想逐渐奠基的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我身边许多人正是在此时放弃了阅读思考与探索,从此停滞不前。

    经典没那么难

    新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都进入网络时代。尤其是论坛和社交网站的兴起,人与大师学者之间的距离变得不再遥远,每当有重大社会议题,似乎整个国家都在辩论,这很像是一次大型社会启蒙。

    这期间我读了大量有关社会问题的书,这些书让我不再那么理想化,开始对现实有了较为切实的理解。但这些书道理浅显,更谈不上经典,对问题的剖析也每每让人觉得过于偏颇。但因为以前阅读的经验并不美好,我对是否要读中西源流的重要典籍犹豫不决。这样一直拖延到2007年,我才最终鼓起勇气,从两个方向齐头并进,开始全面阅读。

    在阅读中,因为无人指点,我只好以美国大学教材作为主线,从柏拉图《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路读下来,一直读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流行之后,西方政治哲学基本上就走入当代思潮了。尤其是二战之后,政治理论越来越多元化,主线支线不再那么清晰,即使是那些如今享誉国际的大师们,他们的作品也不再变得高不可攀,也在不断受到质疑和批评,那么也就意味着其思想的深刻性受到了挑战。我的阅读因此而慢了下来。我从书本阅读中转过身来,开始去面对和解决最现实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最感震撼,可以说是一路震惊着读完。我没有想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对世界思考到这种程度,书中所讲的理论完全可以应用于现代。

    《政治学》中多处针对柏拉图的理念,又回过头来相互比照。亚里士多德对希腊了解甚多,他的《雅典政制》讲述雅典城邦政治制度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人类早期多种政治制度的实验。从现代的观念来看,他与柏拉图开创了两种不同的政治源流,影响至今。

    当然,西方政治的源流之一本来就来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原本就是西方当代政治的根基之一,有这样的结果非常正常。但也正因为看到了源流,才更加感慨人类的文明发展其实非常缓慢,而现代文明的出现,更是非常短暂。

    另外,中国经济进入到数十年未有的高发展期,因此在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尤其是阅读媒体上的信息时,我对经济的理解出现了大片盲区。所以,我立志把阅读切入经济领域。

    数年间,我看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米瑟斯的《社会主义》、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等,但最重要的入门书要算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严格来说,这本书是一本教材。现在看来,书中有许多被证明为错误理念,但它有一个特别的优点就是非常简单。而且,虽然写得简单,但最主要的经济学理念几乎无一遗漏,全部以浅显的语言做了阐述,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一件事。这本书适合于零基础的经济学入门者看。

    “继往圣之绝学”

    2009年,在阅读西学经典的同时,我开始涉猎中国传统经典。阅读的路径大致类似,先看了数本教材类的书籍,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钱穆的《国史大纲》、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然后再从史学和先秦诸子入手,阅读原典及注释。

    这些原典里,《资治通鉴》读的时间最长:读了三年有余。一方面是因为这套书确实卷帙浩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实在舍不得读完。这种心态非常矛盾,一边想要手不释卷一口气读掉,一边又担心读完之后这样的书再也找不到该怎么办。这种体验相信每个读书人都能意会。

    这本书丝毫不亚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同吉本一样,司马光在文采上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字的美感和锻造方式;但在时间上,它的跨度比罗马帝国更长,说是浩瀚史诗毫不为过。更主要的是,司马光还继承了章学诚所说“六经皆史”的传统源流,相当于“以史写经”,隐大义于微言,这是中国“史家哲学”的延续和创造。即使是放在世界文明的范畴上,这种写法也非常罕见。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本书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在读《资治通鉴》期间,我把《论语》也读了三遍。然后上下延展,又读了《易》《道德经》《庄子》《孟子》等书。这样,对中西文明都有了初步、模糊的印象。

    以往在没读这些书的时候,我觉得中西文明之间其实殊途同归,最终都会上溯到一个起点,而最终也会归于大同。但读了之后才发现,中西文明之间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无论是源流上还是细节上,几乎没有相同的点。两者最终是否能够融汇合流,也委实难以预测。

    教育是万物的尺度

    同一年,我将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在教育领域。在大量搜集整理海内外教育信息的同时,也开始阅读教育典籍。

    我以前的工作范围都是企业性质的事务,所以想要评断一些具体而微的教育操作,对我来说难度太大,而且就我当时的思想积淀来说,着眼点仍在宏观政策方向。所以,教育社会学是一个比较适合的入口。但教育是一个难以进行割裂的领域,没想到我最终还是从宏观逐渐走向微观,这条路艰难地走了10年。

    第一本对我造成巨大影响的书是杜威的《民主与教育》。杜威这本书在世界上影响极大,在多个“世纪最重要的书”的榜单中名列前茅,可见它在教育哲学领域的位置。

    杜威当年影响我的主要有两个观点,一个是对待儿童的态度。杜威不主张权威高压的灌输,而是主张以儿童兴趣与需求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另一个是他主张教育与美国民主社会合流,为民主社会培养后备力量。当学生从学校出来之后,就能够较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但我后来对杜威理念有所反思,恰恰也是这两个方向。

    就像汉娜·阿伦特所质疑的那样,儿童与成人之间是不是必然有一条泾渭分明的分割线?或者说,我们是否必须在某段时间把儿童当成一个成人的缩小版?她认为,儿童的世界其实与成人没有严格的分割,我们应该基于一个人的本质来看待儿童,他们享有与成人同样的权利。教育不应该人为地划定“儿童中心”还是“教师中心”,也不应认为儿童的发展就是我们设定的“成人方向”。

    这一点也间接质疑了杜威的教育进步主义思路,即教育是否必须有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目标,然后把儿童引导向那个方向。阿伦特否定了这一点,她认为人的本性不应被引导、限制或“修剪”,而是应该“成为他自己”,与进步与否理应没有关系。

    其实,这也是杜威在英美等国家广受争议的症结所在。但在当时,我还体会不到这一点。不过,无论如何争议,杜威的伟大毋庸置疑,他提出的教育革新理念以及与女儿一起进行的新学校探究,至今仍在影响着许多教育人。

    第二本对我教育理念有所冲击的书是黄武雄的《台湾教育的重建》。黄先生是1994年台湾“四一〇教改运动”发起人之一,他是大学教授,但为了更切实地研究改革路径,亲自去中学教学,所以这本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操方法,殊为难得。

    一方面,黄武雄先生站在整个世界教育发展的高度,从“左、中、右”等各种教育理念对台湾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全面剖析了政府、社会、教育界、教师和家长等各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黄武雄先生亲历了台湾教育变革的过程,书中对教改前后的举措都描述甚详。我们看到,台湾教改的历程及所遇到的问题,与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困境非常相似。针对这些问题,该书都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改革办法。因此,其借鉴意义显然要远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

    第三本对我教育理念形成冲击的书是伊凡·伊里奇的《去学校化社会》。这本书写于上世纪60年代末,虽然距今已经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书中的思想没有过时,甚至显得非常前卫。

    伊里奇将教育中所有的元素置于极端的状态下思考。像取消学校这样的想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激进。但是,看他所陈列的理由以及所需要的条件,又让人觉得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步验证他的想法。角度的置换让整个教育的问题呈现出无数不同的视角与思路,这应该就是真正的思想者对读者所造成的冲击吧。这让我对教育的理解也突破了专业范围的框架,开始从教育的原点,或者说无教育体系的构架下思考教育的整体问题。

    当然,在整个阅读生涯中,对我有影响的书远不止这些。像《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联邦党人文集》《旧制度与大革命》《王小波杂文》等,都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产生过极大的冲击。

    阅读本身是无止境的,一个读书人,只要生命不息,就会读书到底。这个世界有无数的秘密超越了生命的限度,值得人不断追寻。古圣先贤都是如此,我们又怎能不为此努力呢?

    白宇极,前媒体人,自媒体《白卷》创办者。曾做过企业管理、记者、杂志编辑、产品经理、课程架构师等多种职业。现为教育策划人。

    《三国演义》

    罗贯中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版

    《射雕英雄传》

    金庸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存在与虚无》

    [法]让·保罗·萨特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规训与惩罚》 

    [法]米歇尔·福柯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版

    《政治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

    商务印书馆1997版

    《经济学原理》

    [美]曼昆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版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著

    中华书局2011版

    《民主与教育》

    [美]约翰·杜威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

    《台湾教育的重建》

    黄武雄 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去学校化社会》

    [美]伊万·伊利奇著

    轻工业出版社2017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