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3日 星期三
逼出来的“懒”班主任
陈晓丽

    冰雨浇出来的沉思

    记得那是我走上讲台的第二个年头,某天下午,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冰冷的小雨。我决定放学后将当天上课讲话、作业乱画的学生留下来。因为,其他教师说这是收效最直接的方式。

    其他班学生陆续离开学校,我便开启了“惩戒计划”。我让学生静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别说,好像还真有效果,所有留下来的学生都屏住呼吸,笔直地坐着,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眼里仿佛充满了懊悔。我心里窃喜,原来这种方式真的挺管用。

    渐渐地,教室外站了许多接学生的家长。有的望着教室内不听话的孩子紧锁眉头,有的无聊地玩弄手机……而孩子们看着教室外的家长,有点如坐针毡。我正为自己的“聪明才智”得意时,批评声打破了教室外的宁静。“这老师怎么放学了还把孩子留下来,有病吗”“唉,没经验的年轻老师就是这样”……

    望着窗外越下越大的雨,我感到特别委屈。这都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怎么就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孩子的体谅呢……

    “问题百出”的小组管理

    我开始疯狂地补充班级管理知识。特级教师魏书生说:“班级管理,凡是‘老百姓’能干的事普通班委不干,凡是普通班委能干的事班长不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对呀,我为什么不把管理权还给学生,那样我不也轻松了吗?

    说干就干,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我大刀阔斧地改变事事亲力亲为的管理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将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讨论制定班规、组规及小组评比细则,开始了小组自主管理之路。刚开始几天,孩子们还兴致勃勃,可不到一个星期就问题百出。例如,小组长不负责任,个别组员团队意识不强……每天来告状的比比皆是,我真的懊恼极了。

    一周过后,小组间的分数出现了差距,有小组成员开始讨厌组内个别调皮的孩子,因为他们影响了小组的得分,组内的矛盾开始凸显。在我的安抚之下,小组内部好不容易才平静下来。看来,把管理权交还给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平衡小组间的差距,我们成立了班级人力资源库,专门吸纳之前没有当过组长但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凡是进入资源库的优秀学生,他们将以“进口组长”的身份进入较弱的小组,根据工作情况获取相应的进口奖金。这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管理的激情,你别说,“进口组长”干得格外认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组长觉得组规已失去了新鲜感和约束力,我鼓励他们创新管理方式,小组内可以设计适合自己的管理办法,可以选任小组干部,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座位……于是,小组很快产生了组币、组徽、组歌、组券等。各小组内部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整个班级荣誉感、凝聚力有了很大增强,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一场“没有掌声”的胜利

    小组管理模式形成以后,我再也没放学后留过学生,我以为自己的尝试成功了。这时,又一场冰雨差点浇灭了我的希望。

    那年,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个性杯赛课。我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让孩子们登上讲台赛课。赛课那天,孩子们精神抖擞、驾轻就熟,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有条不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老师点拨引领补充,那堂课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我们班获得了第一名。

    可是,胜利的消息却没能获得想象中的掌声。一位家长发出了异样的声音:“这哪是上课?明明是在表演。”有人也随声附和:“现在这些年轻老师,每天都想着标新立异,还拿我们的孩子做实验。孩子都能管理班级、上课,那要老师干什么?”

    当时的我难过、委屈,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我真的做错了吗?

    细心的校长了解情况后,对我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许选择少数人走的路,你才有更多机会与诗和风景独处。”听着校长的鼓励,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许多优秀教师不也是历经重重磨难仍坚持课改吗?我又岂能轻言退缩。

    坚持后收获彩虹

    我又重新点燃梦想的火炬,继续走在班级管理改革的探索之路上。这些年,即使我生病也无须其他教师代课,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但无论考试还是其他评比,我们班总是名列前茅。曾经腼腆拘谨的孩子,变得相当自信;以前的“调皮蛋”,渐渐有了责任心;孩子们放学回家后,自觉学习、管理,再也没有了家长的喋喋不休……

    最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把小学奠定的基础带到了中学。他们的勇敢大胆、合作意识、自主自理、综合素质,在同龄人中总是出类拔萃。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也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但回想起来,刚开始的我真的是被逼的。有时,被逼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前进路上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创新,才能找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才能真正做一个轻松的“懒”老师!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涪陵区第七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