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3日 星期三
湖南江华:优质均衡新策略
通讯员 唐世日 刘朝善

    “走进学校,宛如走进了花园,处处绿荫花香。塑胶运动场上,孩子们跳着长鼓操,汇成一片欢乐海洋……”家住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心合村的赵明生送孩子到学校读书时说。

    目前,江华县260所义务教育学校(包括村小)通过合格学校、城区学校提质扩容、教师安居、移民学校再建、村小改造、全面改薄、信息化等教育“七大民生工程”,让大瑶山的孩子享受到了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

    顶层设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必须举全县之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教育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对教育投入怎么加大都不为过。”这是江华教育人的共识。

    江华县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城区学位建设三年攻坚计划》等政策措施,落实教育优先投入机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将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并足额预算,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

    “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学校资源。”江华县上游完全小学校长任吉春说。

    2017年,江华县启动城区学位建设三年攻坚计划,三年内将总投资10.85亿元,新建中小学、幼儿园共7所,扩建4所中小学,新增学位近1.7万个,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教师队伍,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动力

    “教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动力,教师兴,教育兴。”江华县教育局局长唐孝任牢记教师成长的使命。

    打造优秀教师团队,从提高教师福利开始。江华县将教师的五险一金、体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教师绩效工资、年终绩效考核奖、文明县城奖与公务员按照同一标准发放。县教育局计财股股长李金旺说:“偏远的乡村教师每年享受津补贴比县城教师高2万余元,形成了‘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

    近4年来,江华县建立健全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在编制、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教育编制,其中定向培养、特岗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保证了教师总量,优化了学科教师队伍结构。

    通过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去”,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来”,“一去一来”实现均衡编制、学科结构协调,促进专业成长。

    营造环境,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

    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才能有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城乡结合、区域就近组合的原则,全县78所中小学组建13个协作区,采取以“优”带“潜”、以“强”带“弱”的方式举行主题教研活动,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形成“学校共同发展、教师共同进步、学生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

    江华县出台《江华瑶族自治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实施方案》,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区孩子享受同等待遇。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关爱网络,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建立和完善“四级”助学资助台账,严格执行各项国家资助政策,完善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成立“江华深度贫困学生资助专项资金”,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700万元、专设40万元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助学金,精准资助深度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车费、保险费、生活补贴等学业开支,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实现政府兜底、上学“零负担”。

    立足特色,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血液

    “‘一校一品’的打造,在成就师生的同时,学校内涵发展和办学品位得以提升。”唐孝任说。

    近年来,县教育局推进四声校园、五型六化、六创联运的“456”工程,提升教育“颜值”,让校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土”。

    “学生在四声校园(朗朗读书声、快乐欢呼声、嘹亮歌声、悠扬琴声)中感受艺术熏陶,享受成长快乐。”沱江镇第二小学校长叶平和说。

    同时,江华县着力将学校建设成园林型、书香型、创新型、特色型、研究型“五型”校园,实施校园净化、绿化、靓(亮)化、序化、数字化、文化“六化”建设。以“五型六化”标准为依托,促进学校向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推进。

    通过深化创建园林式单位、文明单位、卫生单位、学习型单位、平安单位、特色学校的“六创联动”,让校园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