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1日 星期三
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
——陕西师范大学“四位一体”推动陕西课改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郑骊君

    十年磨一剑。

    当新课改的浪潮席卷中国基础教育,并对高等教育形成倒逼态势时,高校如何应对?当基础教育课改进入深水区,高校如何作为?

    陕西师范大学用10年的探索和实践给出了有力的回答: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要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去变革课堂,从示范引领的高度去推动区域课改发展。他们通过构建“四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任督二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师教育新模式,搭建了一个各方参与、共同推进课改的新平台,在陕西掀起了一场真真切切的“课堂革命”。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2007年的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基础教育领域如火如荼地展开。

    李贵安作为陕师大“教师教育行动计划”选派美国学习的一员,经过一年的学习考察,终于踏上了回国旅途。

    学习考察期间,李贵安跟随一位全美大学杰出教授,走进了美国的幼儿园和大中小学,“美国的课堂看着比较乱,但‘形散而神不散’,你能明显感受到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在课堂上延伸。我决定用相机记录下原生态的美国课堂”。

    一回国,李贵安就在陕师大礼堂给全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美国教师培养之路径”的报告,他通过大量真实的照片、精彩的故事,为师生解读美国课堂现状。

    “报告结束后,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宋永成找到我,说他正在尝试课改,希望得到我的帮助。”李贵安回忆说。

    也正是这段学习考察经历,让李贵安这个学物理的理科男“改了行”。“说是改行,其实是增加了一个新研究领域——课堂教学评价。”李贵安说,“2008年学校岗位竞聘中,我被学校聘为教务处副处长,之后又被聘为教务处处长,这为我在全校进一步推动课改提供了条件。”

    “当时中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大量的专家学者都在向国外学,而李贵安将焦点放在美国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学,课堂理念是什么,并且在自己的课堂上积极践行,在学校积极引领其他教师课改。这种国外视野,本土行动,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核心和根本。”宋永成说。

    在李贵安和宋永成的引领带动下,一场陕师大教育人自发的“课堂革命”在学校蔓延开来。

    今年6月初,阳光正好,绿色满园,记者走进陕师大,切身感受了一节大学课改课的魅力。

    早上8点半,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间教室里,学生们按小组围坐在一起。上课铃响起,两个学生先后上台为大家解读新闻事件,之后,学生们进行点评,说到激动处,几个小组之间你争我辩,好不热闹。紧接着,又有3位学生依次上台,围绕本次课程主题“节目主持人口语辅助语——态势语”,从口语辅助语的研究现状、态势语的特点和功能及运用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展示。整个过程,教师并不过多插话,只是微笑着站在教室一侧,在时间上提醒,在关键点上点拨。

    “已经两节课了,老师还不‘现身’?”记者不解地问身边的学生。

    “我们是大课,上午4节,刚才您看到的‘课前说新闻’是第一环节,‘课前陈述’是第二环节,接下来,我们会围绕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进行小组讨论、展示,龙哥会在过程中进行点拨,在最后进行总结。”一位女学生微笑着说。

    “课堂上我们唱主角,龙哥主要提供资料、方法、导向,需要时他才会出现。”另一位女生补充道,表情中是满满的自信与自豪。

    学生口中的“龙哥”,就是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陕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教师余海龙。

    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性很强,经由课堂学习、展示,学生变得善表达、爱展示、敢创新。“现在上课,我经常会被学生感动,他们展示的内容要比我设计的内容更深、更广,而且学生的呈现方式更多元,有的让我都觉得自愧不如。”余海龙说。

    如今在陕师大,有120多位和余海龙一样的教师,他们在“陕师大课改团”这个组织中,在大学课堂主动践行课改,抱团发展,通过重建课堂新秩序,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这个课改团的“团长”,正是李贵安。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不断壮大的是课改的力量,不断凝聚起的是课改的共识。李贵安用10年时间,在陕师大打造了一支精锐的“课改之师”。

    从单兵作战到“四位一体”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

    “这标志着我国的课程改革从1.0版本正式升级到2.0版本。”李贵安说,从这一刻起,课改进入新时代,高校课改被明确提出来。

    这对陕师大课改人而言,如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一纸文件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作为高校课改的“排头兵”之一,他们能够为推动全国高校课改提供哪些经验,又能够为深化课程改革作出哪些贡献?

    “四位一体,协同创新,整体推动,深化课改”,简单的16个字,凸显了陕师大课改人的智慧与担当。

    “2016年,陕师大课改团到陕师大奥林匹克花园学校调研,校长李鸿提出,中小学课改改到一定阶段就会遭遇‘天花板’,亟待高校参与,发挥引领作用。”李鸿的一句话,在李贵安的内心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些年,陕师大深入陕西各区域,深入众多中小学,指导推动课改;他们发起创建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致力于构建西北教育人的课改“朋友圈”;他们在课改学校设立教授工作室,建立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打造学生培养的“第三课堂”……

    “这些年,我们已经聚集了一批同行者,调动了各方力量,探索了一些好的路径和方法,如果进一步梳理整合,构建一个各方参与、开放式、研究型的区域课改机制,我们的课改将更有生长力。” 李贵安说。

    就这样,“四位一体”的区域课改协同创新机制逐渐成型。

    “四位一体”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即大学、中小学、政府、媒体(简记为USGM)协同推动机制,纵向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简记为PJSU)四学段贯通深化机制。

    横向机制下,中小学在课改中提出问题,大学宏观指导、研究解决问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调督促、检查评估、推动课改,媒体营造氛围、报道典型。纵向机制下,社会将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反馈给大学,大学通过招生考试把信号传给高中,高中把信号又传给初中,初中传给小学,这样就形成了全学段贯通并与社会接轨。

    “在这一机制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构成四学段贯通的课改‘主体’,大学、中小学、政府、媒体构成协调融合、监督反馈、提供支持的‘两翼’,‘一体两翼’让‘四位一体’蕴含了强大的推动力,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作为课改学术组织,为‘四位一体’指引方向。”李贵安解读道。

    正是在“四位一体”的改革构架下,西安市高陵一中、柞水中学、镇安县慧源学校等一批课改学校以及宝鸡市、柞水县、泾阳县等多个课改区域,成为陕师大师范生的实践基地,而这些学校和区域也因为在“四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下,让课改有了更科学的智力支撑。

    柞水县科教局局长傅先亮说:“走上课改之路,就仿佛为柞水教育开通了‘高速路’!” 2017年10月,陕西省义务教育立德树人“四新四大”工作现场推进会选择在柞水县举办,会上柞水县县长崔孝栓向全省与会代表作了柞水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介绍。镇安县慧源学校也因为课改备受关注,甚至还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以柞水县、慧源学校为代表的典型区域和学校,集中体现了这几年“四位一体”机制在推动课改中的突出价值。

    从单兵作战到“四位一体”,改变的是理念,呈现的是机制,创新的是模式,而带来的是区域课改品质的整体提升。

    从专业教学到未来教师培养

    长久以来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师范生去实习,中小学一般不愿意安排实习生参与实际教学;另一方面,当这些师范生毕业后到学校任教,学校却抱怨“师范生连课都不会上”。

    “这凸显了一种矛盾的心理,学校希望师范生到校就能上手,但一些地方不接地气的教师教育模式让中小学对师范生的素质、能力心生怀疑。”柞水中学校长李均良坦诚地说。

    师范院校如何突围?如何通过课改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如何让“四位一体”机制为学校未来教师培养服务?

    陕师大探索出“PACE三元创新课堂模式”,其中P代表过程设计(Processes),是关键基础;A代表能力构成(Abilities),是根本目的;C代表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y),是核心目标;E代表评价导向(Evaluations),是根本保障。“PACE模式”通过三元课堂发挥作用,其中第一课堂是上课的真实课堂;第二课堂是围绕第一课堂进行能力培养的室外校内课堂;第三课堂是指校外游学研学等社会大课堂,因此称之为“PACE三元创新课堂模式”。

    在这一课堂模式下,学习在一个广义的场所内发生,教师是策划者、设计者,学生是展示者。“如果把传统课堂比喻为教师的独角戏,那么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就相当于一场大型晚会的‘总导演+主持人’,学生就是演员,甚至是合作导演。”李贵安解读道。

    演员要演得好,就必须进入角色,体验生活。

    陕师大每年组织师范生到全国课改名校游学。“我们培养的是未来教师,他们必须了解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现状。”李贵安介绍说,这几年他们带大批学生外出访问课改名校,“每一次访学都是一次真实的学习,这就是第三课堂”。

    陕师大会在一些基础好、有需求的课改学校设立教授工作室,学校教授会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听课调研、指导课改,每次去都会带着学生。“他们每次来就直接进课堂随机听课,听完课后就与授课教师、学校领导一起交流研讨。”西安市灞桥区东城一小校长吴金华说,学校非常愿意听到这些未来教师的想法和建议。

    不仅如此,陕师大一直坚持将基础教育一线名师、校长、局长请进大学,为师范生带来最鲜活、最前沿的课改资讯和实践经验,还将部分优秀的课改教师、校长、局长聘为校外导师,定期为研究生上课。

    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组织的各种活动,陕师大都会安排学生参加,从观课、议课、赛课到会务组织等,学生们在活动中得到历练。

    “过去教师上课,是从教材第一页讲到最后一页,现在是将课时进行规划,几次课堂教学,几次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校内活动,几次外出访学,这些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陕师大课改团”核心成员、教育学院副院长龙宝新说道。

    2017年9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发文,提出“课堂革命”。今年6月,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

    “陈宝生部长的两次论述,让人振奋又引人深思。”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雷振海指出,课堂革命指向人才培养,指向创新型国家建设,但“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又道出了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更凸显了大学变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从专业教学到未来教师培养,这是陕师大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积极尝试,也是对陈宝生部长“课堂革命”“四个回归”的最好回应。

    从“我”的探索到“我们”的行动

    10年课改路,从单兵作战到“四位一体”,陕师大走出了一条省域基础教育课改协同推进的创新之路,让“一小时课改圈”在陕西变为可能;从专业教学到未来教师培养,陕师大在“三元课堂”中实现了师范院校的育人目标,实现了师范生与基础教育学校的无缝对接。

    “作为改革者,我们最欣慰的莫过于看到自己的改革成果被认可,看到‘我’的探索不断变为‘我们’的行动。”李贵安说。

    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在全省开展了一轮高校巡视诊断工作。一轮巡视下来,发现突出的问题是大部分高校课堂还是传统课堂,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陕师大的“CPID理念”受到了陕西省教育厅的关注。

    “CPID理念”是陕师大为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发展提出的,由“多赛融合,以赛促教,师生互动,共同发展”4个关键词中的4个关键字赛(Competition)、促(Promotion)、动(Interaction)、发(Development)组成,用比赛做牵引,通过各类赛教活动激发教师的课改热情,成就师生的共同成长。在CPID理念指引下,陕师大已举办了10届青教赛,两届教师实验技能创新大赛和两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

    2017年6月,陕西省教育厅委托陕师大承办了陕西高校课堂观摩周活动,因为效果不错,据悉今年下半年,陕师大将再次受陕西省教育厅委托,承办陕西高校首届课堂创新大赛,这种省一级的高校课堂创新大赛在全国尚属首次。

    “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我校在当前‘课堂革命’的行动中要先行一步,作出表率,作出示范。课堂创新的关键是课堂模式创新,其实质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效果。”陕师大副校长党怀兴说。

    陕西省教育厅将此次大赛作为陕西省高校落实陈宝生部长“课堂革命”的重要举措。“因此,此次大赛的口号为‘课堂革命,陕西行动’。”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建林表示。

    “课堂创新大赛从陕师大的校级比赛上升为省级大赛,究其根本,就是陕师大的探索顺应了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李贵安的一句话,道出一个朴素的道理:谁都不是趋势的对手,面对趋势,我们需要的是顺势而上。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