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1日 星期三
个性化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一生一案”,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将催生出新的育人模式,也为未来学校构建提供一种范式。
精准教育的学校样本
本报记者 白宏太

    这所学校的神奇变化,就像一出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教育童话。

    两年多前,在广东深圳,原宝安区龙井学校并入宝安中学(集团),挂牌成为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仅仅一年多时间,学校一下子就火起来了。

    原先,这里招收的是条件最靠后的生源,居然还招不满。没想到,挂牌的第二年,这里的学位就变得“一位难求”。

    是什么魔力让这所学校受到社会和家长热捧?是因为“贴标签”吗?有人质疑。在该区,宝安中学是龙头学校,也是居全市前列的优质中学之一。

    “当然不是贴标签,一所学校的发展不能靠短期效应。”宝安中学(集团)校长彭锻华坦言,“真正的原因是,这里启动了一项有前瞻性的教育改革,让学校变得有特色、有生命力了。”

    这项改革被称为“个性化教育”。简单地说,它试图为“因材施教”这一古老教育智慧找到一个科学的现代实施路径。如今正从课程、活动、评价、家校合作等方面,引发一场深层次学校变革。

    “改革太有价值了。我走过2000多所学校,能这样精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你们是第一个。”一位国家督学到校考察后激动地说。

    发现每片叶子的“不一样”

    这项改革,最初源自于彭锻华一个久远的梦想。

    2013年全国两会,“中国梦”成为世界瞩目的关键词。当时,《人民教育》杂志曾以“中国梦,教育梦”为主题,约请教育部官员、专家、校长、名师撰文,彭锻华是作者之一。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在那篇题为《让每一个学生彰显个性、健康成长》的文章开篇,彭锻华这样诗意地写道。为此他畅想,“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设置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那时候,这个想法似乎过于大胆,却不是突发奇想。尊重个性、关注差异,一直是彭锻华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他管理宝安中学的鲜明特色。

    16年前,彭锻华初任宝中校长,当时的学校可谓“藏龙卧虎”。地处深圳这个“移民城市”,宝中曾集聚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仅获得过国家级荣誉的就有二三十位。面对这样一群“人精儿”,彭锻华能否“镇”得住?

    出乎意料的是,彭锻华上任后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创设各种奖励机制,推出各种展示平台,鼓励学校教师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打造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学校文化,宝中也因此涌现出一批“个性教师”,有北京奥运会导演、有单车环游世界的体育教师、有甘愿到中学任教的大学教授……

    因为有了这样的积淀,宝中外国语学校的成立,就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契机。彭锻华觉得,是时候开启“个性化教育”改革了。

    “宝中外国语学校是一所九年制学校,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入校就读,这让我们有条件了解孩子的先天禀赋,弄清楚教育的起点在哪里。”彭锻华说。换言之,既然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先知道他们具体有什么“不一样”,才能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道理很简单,但实施起来难度相当大。“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不一样,仅靠观察、凭经验是不行的,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彭锻华说。

    于是,学校组建了一支由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教授构成的专业团队,通过测试、访谈、记录,借助各种科学工具和量表,对每个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前测。“这个工程相当浩大,我们足足花了半个多月才做完。”宝安中学(集团)副校长、宝中外国语学校校长刘斌说。

    当一个个学生的测评数据摆在面前时,大家既兴奋又期待,都觉得工夫没有白费。“过去我们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只是凭经验或感觉,但究竟每一片叶子有何不同,其实是说不清楚的。”刘斌说。

    现在,有了精确的观测和科学的数据,“每一片叶子的不同”便一目了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参照依据,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以“雷达图”形式被直观呈现出来。

    “你看这两个孩子的数据,从雷达图可以看出来,前一个孩子各项智能都比较均衡,只有语言智能稍弱;后一个孩子只有自然观察智能较强,其他各项智能较弱。”刘斌举例说明,“对这两个孩子,过去可能只是简单地归为优生或后进生,现在有了精准的数据,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订个性化教育方案。”

    社团活动走向“私人定制”

    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首先意味着学生的需求得到了充分尊重。给学校带来的显著改变之一,是全新的社团活动设计。

    “学校开设什么社团,开设多少社团,依据是什么?许多时候是说不清楚的,于是就变成了数量比拼,好像越多越好。这就偏离了教育的目的。“彭锻华说。

    在宝中外国语学校,根据对学生的测评结果,学校为学生量身定做了多姿多彩的社团。

    “学校目前有49个学生社团,与以往最大的区别是,我们是以8项多元智能为原则,相应地设置社团。”宝中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主任邹芳说。比如,与学生言语智能发展相对应的学校文学社,以发展学生数理逻辑智能为目的的国际象棋社,发展学生自知自省智能的心理创意社团,等等。

    语文教师黄秋月,是学校相声脱口秀的负责人。这个社团初创时,只有几个人报名,差点被取缔。但黄秋月觉得,这个社团对于培养孩子的言语智能很有好处,在她的极力争取下,社团被保留,如今已经发展到有17个学生。

    让黄秋月如此执着地想开设社团的原因,还有孩子们的入学测评数据。一些在她看来很优秀的孩子,测评发现他们的某项智能其实是有缺陷的。“过去因为他们学习表现好,那些弱项往往被忽视了。现在我意识到,如果不注重这些弱项,不仅不利于他们的终身成长,而且会影响他们其他智能的发展。”黄秋月感慨说。

    在彭锻华看来,这是长期以来教育存在的最大“隐患”。“过于关注孩子的共性,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在各种比赛和活动中,我们总是选择表现好的孩子,关注孩子的优势智能。于是造成了大多数孩子被忽视,同时孩子的短板也得不到关注。”

    因此,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彭锻华认为,个性化教育的宗旨应该是使每个孩子“弱项不弱,强项更强”。

    在宝中外国语学校,社团的功能和参与机制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我们有意识地通过社团活动,对孩子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邹芳说。学校的49个社团,功能各不相同,有“补弱”的,也有“扶强”的。学生入学后,教师会根据其优势智能,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彰显。一段时间后,对学生有了更多了解,教师会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让孩子加入新的社团去补“短板”。

    “许多社团都是为了给孩子补短板而设立的。比如,对动觉智能较差的孩子,学校会建议他们参加呼啦圈社团。对视觉空间智能弱的孩子,学校有专门的彩泥社团。这些社团虽不是为培养特长,但我们觉得一样很重要。”邹芳说。

    不过,教师们很快碰到了新的问题。“我们班有3个孩子,言语智能都偏弱,但深入了解后发现,原因各不相同。”黄秋月说。

    黄秋月发现,这3个言语智能弱的孩子,有的是先天的生理原因,从小说话口吃;有的是家庭原因导致,父母不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有的是客观环境造成的,进入新学校后缺乏安全感。根据3个孩子的不同情况,黄秋月一方面建议他们加入不同的社团,另一方面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教育方案。

    也只有在这时候,教师们才深深地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名言:“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

    如今,为了每一个“不一样”的学生,在个性化教育课题下,教师们自发成立了研究小团队,围绕学生的八项智能开展相应的子课题研究。

    “这是一项很麻烦的研究,但教师们越做越有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重新发现了学生,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彭锻华说。

    被重新定义的“课程”

    看得出,当教师们走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藩篱,把关注视角投向教育中的“每一个”,传统教育的诸多不适被凸显,这也成为他们改革的动因。

    “我们既有对孩子个体的测评,也有对班级整体的测评。如果发现某个班级在某项智能上整体偏弱,就会在课程设置上适当调整。”刘斌说。

    这样一来,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变得精准了。比如,发现某班的数理逻辑智能较弱,学校就会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为他们每周增加一节数学活动课。这是教师们结合国家教材,自主开发的实践类校本课程。

    “像我们班,整体上在言语智能发展上偏弱,我又是教语文的,就在常规的语文课之外,有意识地创设更多语文教学活动。”二年级班主任李月红说。她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入手,在专家建议下,加强故事教学。如今,她的班级也是全年级图书最多的,每天课余时间,孩子们就在教室外的阅读长廊里,手捧喜爱的绘本,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

    学校里还有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活动,绘本跳蚤市场、冬日诵读会、讲故事比赛……这些都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慢慢地,在教师们眼里,课程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或者说,课程被他们重新“定义”。

    在这里,课程不再只是一门门学科,也不再局限于教室,教师会把孩子带出学校,带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带进神奇的大自然,带进城市规划馆、市图书馆、市民广场、特警支队、野生动物园……让孩子们在拓展知识能力的同时,舒展个性,发现更多成长可能性。

    “这样的课程,我们称之为‘无边界课程’。”刘斌说,“孩子们走出去,不是简单地参观或游玩,而是带着问题、带着任务,有教育者特定的意图,有能力培养的目标。”

    学校改变以往的春游、秋游,把简单的活动变成一门“无边界课程”。孩子们走进野生动物园,以探究的姿态走近动物、了解动物、研究动物,不同年级带着不同研究小课题,一年级结合绘本认识动物,二年级研究动物保护,三年级调查动物与环境变化……从动物园回来,孩子们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研究小报告,向更多孩子展示和分享。

    孩子们还把课堂搬进市图书馆,在这里,他们看到更多有趣的绘本,懂得了图书的分类、归档及借阅流程,给图书馆管理员提建议。同时,孩子们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设计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图书馆。

    显然,在这样的课程学习中,孩子的获得远超出传统的课程与课堂,他们的空间视觉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言语智能等都得到了有益发展。

    更重要的是,“无边界课程”启示教师们,要像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一样,以审慎、科学的态度对待教育的每一件事,关注教育的全过程。

    “我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变化,感觉每一天都在成长。”李月红说,“总能发现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然后不断地调适自己。”

    小A是李月红班上的一个特殊孩子,刚开学时,一拿到小A的测评雷达图,李月红真犯愁,“他的各项智能都比较弱,尤其是言语智能”。

    为此,李月红“对症下药”,为小A制订了一整套的教育方案。她从改善言语智能入手,在课内外培养小A的阅读能力,更多地为他提供展示机会。她与科任教师沟通,请他们在课堂上也对小A多鼓励赏识。为改善小A的人际交往智能,李月红特地安排了一个性格开朗的女孩与他同桌。同时,她要求家长每天在家和小A进行亲子共读。

    一年多过去了,小A的变化有目共睹,课堂上敢于发言了,开朗自信了。最近的班级读书分享,他选了最有挑战性的一本书,落落大方地跟同学交流。

    显然,个性化教育让教师变得细腻了,逐渐改变了粗放的、经验型的管理。记者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教师们谈及教育个案,都自觉隐去了学生姓名,小心呵护着学生的自尊。

    “学生的测评数据都是不公开的。测评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依据。”彭锻华强调说。

    让“尺子”适合学生

    要问学生时代最怕的事是什么?大多数人肯定会脱口而出:“那还用说,当然是考试啊。”但不可思议的是,在宝中外国语学校,考试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事。“我喜欢这样的考试,超级有意思。”一个孩子这样说道。

    为什么考试让孩子们如此喜欢?原因就在于,学校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让考核的“尺子”更适合学生。

    “期末考试变成游戏大闯关!”上学期期末,当地媒体曾深入校园,跟踪报道了被称为“综合素养评价4.0版”的期末考试。

    “我们改革了传统的纸笔测试方式,把考试变成了生动有趣的闯关游戏。”刘斌介绍说。

    快来看看到底怎么考试吧?在这里,语文考试变成了“过三关”,其中“宝中新声代”要求学生随机抽取一幅图画,用自己的语言流利地描述出来;在“汉字魔法营”中,他们转动转盘,任选10个偏旁组成汉字;在“古诗大观园”中,孩子们玩起飞行棋闯关,识读并背诵图中的古诗。

    数学和英语考试同样妙趣横生,有“问答总动员”“测量特工队”“巧搭积木”,有Show Time(秀场时间)、Super Brain(超级大脑)、Funny Match(趣味配对)。

    语数外考试都这么好玩,其他体音美等科目的考试就更不用说了,一项项寓教于乐的评价方式,让孩子们流连忘返,整个校园里洋溢着快乐的笑声。

    改变的不仅仅是考试的内容与形式,这不,连“考官”也不一样了。家长被邀请来担任闯关游戏的组织者和裁判。英语闯关的裁判,干脆请高年级学生“客串”。

    为什么要这么考呢?彭锻华坚信,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更符合教育规律。“仅凭一张试卷,就说平均分考92的班级比平均分考93的班级差,就认为考92分的班级教师不行,那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出了问题。”

    为此,宝中外国语学校从成立之初就大胆取消了统考,在纸质考试中取消百分制,推出了这样好玩的“综合素养评价”,从最初的1.0版逐年升级到如今的4.0版。

    尽管有许多人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学校的“分数”和“升学率”,但彭锻华很乐观:“我相信,经历过这种评价方式的孩子,将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他们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研究意识以及自信心等,一定会更有优势。”

    起初,许多家长也处于怀疑和观望中,但他们很快从孩子的可喜变化中打消了心里的疑虑。

    君逸是去年转入学校的孩子,入学前妈妈有些担心,君逸是一个内向、慢热、不够自信的孩子,他能适应新的学校吗?

    出乎意料的是,从开学第一天起,君逸就喜欢上了这里。每天妈妈来接他,他总有说不完的话,话题总是自己喜欢的老师、同学和课程。“孩子每一点小小的进步,老师都看在眼里,也给他提供了各种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这里,每天上学成了孩子最开心的事。”君逸的妈妈感激地说。

    在家长的赞誉背后,是学校为实现家校互动付出的大量心血。每年寒暑假,教师们牺牲了休息时间,耐心细致地与每一个家长沟通。学校自觉地承担起培训家长的义务,把专家、名师请进来,每年举办十几场家长沙龙。

    如今的宝中外国语学校,家校互动与社团活动改革、无边界课程、综合素养评价一起,构成了个性化教育的“四大支柱”。

    “个性化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一生一案’,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彭锻华说,“我们期待,个性化教育将催生出新的育人模式,也为未来学校的构建提供一种范式。”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