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1日 星期三
记者手记
回归教育原点的变革
白宏太

    这是一项试图找寻教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变革,一次交融着理性与感性的尝试,其创新意义与探索胆识都值得嘉许。

    无论是“因材施教”的传统智慧,还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都无一不是指向个体意义的人,都希望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教育。但多数情境下,这只是一种理想性的假说,是主观上的美好愿望。

    从这个视角来说,宝中外国语学校的“个性化教育”,希望改变这种粗疏的、模糊的状况,让教育变得更为精准和科学。

    这其中固然有一些个性化缘由。作为物理特级教师,宝中校长彭锻华的办学带有鲜明的“格物致知”的理性色彩,但同时,在国内较早倡导“生命教育”的他又不乏人文情怀,由此让“个性化教育”自然有着情理交融的特性。

    但更重要的是,在“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宏观政策诉求下,在日渐成熟的教育大数据技术的有效支撑下,教育的选择性、精准性已经成为共识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践呼应。在这样的背景下,“个性化教育”可谓应时而生。

    大道至简!“个性化教育”并不难理解,它借助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希图对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和个性特征进行精确的测评,找到他们发展的起点,然后“对症下药”,分别为每个人量身定做不同的教育方案。

    同时,这又是一项极其繁难、艰巨的工程。人的先天禀赋如何精确测评?测评数据的科学性如何?如何基于测评数据形成“因材施教”的科学机制?目前仍是亟待进一步破解的命题。更何况,在“小班化”教学尚不能完全实现的情况下,“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难度进一步加剧。

    客观地说,宝中外国语学校的改革措施,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比如说,社团活动的分层分段如何实施?如何在操作上更有智慧?如何基于现代课程论去建构“无边界课程”?如何形成大数据支撑下的发展性评价?这些都是他们在下一步改革中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

    然而,即便如此,“个性化教育”改革的价值与勇气,都是不容否定的。正所谓“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能因为怕有问题而不改革,变成了头埋在沙子中的鸵鸟,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正视问题,把问题当成改革的出发点。

    行胜于言。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教育改革,与敢于坚持独立个性的教育改革者,都应被尊重、被珍视。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