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一所建校才5年的新学校,却有着自己的小“野心”,它正在探索基于互动技术环境下的疑探教学模式,以及与此模式相融合的班级改革。这所学校就是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小学。
龙泉小学:打出一套课改“龙拳”
本报记者 崔斌斌

    从北京城中心向西30多公里,门头沟的群山脚下,一所精致的小学校静悄悄地坐落在那里。虽然地处偏远,但这所建校才5年的新学校却有着自己的小“野心”:正探索基于互动技术环境下的疑探教学模式,以及与此模式相融合的班级改革。用校长李西刚的话说:“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这所学校就是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小学。如今,学校打出了一套课堂教学改革的特色“龙拳”,让师生不断受益。

    一番“折腾”后的抉择

    龙泉小学是一所三校合一的学校,2011年和2013年先后合并了龙门小学和河南街小学。

    三校合并,师资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团队凝聚力不强,学校基础薄弱,千头万绪,李西刚把目光锁定到课堂。

    建校以来,李西刚没有停止过“折腾”。学校先后进行了“随笔化写作”“主题单元教学”“小组互助学习”“小翻转课堂”等实践研究。

    直到2016年,发端于河南省西峡县的“三疑三探”教学经验吸引了李西刚。

    “‘疑探教学’着眼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先进的理念支撑和相对成熟的操作体系,与学校所追求的目标高度一致。”李西刚说。

    而此前学校的调查也验证了他曾经的忧虑。对全校超过1/3的师生进行调查后发现,80%的课堂还是以教师教授为主,甚至有16%的教师从头讲到尾。而希望教师直接讲授知识的学生只有不到7%。

    “调查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所做的是否尊重了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规律?我们还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具备哪些素养?”李西刚有些忧虑。

    于是,在原有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龙泉小学的“疑探教学”改革项目正式启动。

    龙泉小学按照“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应用”四个基本环节进行学习实践。他们把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堂改进的核心,提出学生不仅要学会解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问”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实践探索中,龙泉小学的课堂改革不断进入深水区。

    课改以来,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摩、临帖入帖,一批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断改进优化,教学效益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整个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更强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

    信息技术助力“疑探教学”

    中小学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态度颇有差异,而地处北京郊区的龙泉小学却有自己校本化的探索。

    “来,给这个小组加一分。”在六年级的一堂课上,年轻的数学教师师建熙正在电子白板上通过十六进制学习平台(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学习平台)给其中一个表现优异的小组加分。类似的场景在课上多次出现,学习平台会对学生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甚至每学年的课堂得分进行统计,省去了专门计算的时间。家长通过家长端也可以看到自己孩子与所在小组的得分情况。

    开展疑探教学,龙泉小学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提出了“基于互动技术环境下的疑探教学模式”。学习平台除了加分,还有画板、计时、随机点名等功能,学生获得的知识能通过互动软件即时反馈,教师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这样的学习在龙泉小学的每堂课上都能看到。

    “这其实就是发挥我们互动技术有效应用的特色,实现课堂教学与互动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高效互动的疑探教学生态课堂。”李西刚说。

    疑探教学+互动技术,这样的结合并不是凭空而来。自龙泉小学建校以来,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有目共睹,为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提升、培养提供了许多渠道。

    为了促进教师不断运用互动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不仅加强了日常教学的指导与应用,而且搭建了更多交流展示的平台,促使教师深层运用与发展。

    一方面,为了帮助新来的教师尽快掌握互动反馈技术,李西刚让基础扎实的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对子,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做课件并运用这些技术。李西刚也经常为教师培训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督促鼓励他们应用新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另一方面,龙泉小学每年都会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互动反馈技术应用大赛、全国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大赛等,教师在全国教学课例评比中共获得特等奖和一二等奖300余个。学校还承办过全国互动反馈技术应用课题研讨会、全国第五届互动反馈技术应用现场课和说课比赛等,不仅宣传了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特色,更拓展了教师的视野,让他们学习到新理念和新技术,从而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为什么在其他学校还未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时,龙泉小学能快速运用?这与李西刚密不可分。李西刚1995年开始主教信息技术课,很早就成为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还被评为北京市信息技术特级教师。

    李西刚深知,如果能把信息技术运用好,这对课堂教学有巨大的帮助。

    那么,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疑探教学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周长》这样的课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在课堂的设疑自探环节,学生利用教材和平板电脑上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而后教师下发了这样的练习:

    教师让学生拖动图形到相应的集合圈里,检测他们是否建立了周长的正确概念。学生完成后上传自己的作业,师生通过电子白板浏览作业,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这种方式节省了教师走过去一个个检查的时间。

    课堂的质疑再探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比一比:下图中,①和②这两个图案,谁的周长更长?

    选项:1:① 2:②

    学生通过自己手上的平板电脑选择①或②,电子白板上立刻呈现出他们对此问题的反馈。

    统计显示,62%的学生认为①的周长更长,6%的学生认为②的周长更长。教师将选择不同选项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辩论,学生用手中的平板通过批画展开探讨。再次反馈时,许多学生转变了原有的认知,仍有6个学生认为①的周长更长。教师请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到讲台上阐述理由。

    对这种利用互动技术及时生成、统计和反馈的教学方式,五(1)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王进华高度支持。“它能让教师更便捷地进行操作,更高效地把握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班改课改一体化

    课堂改革从来不仅是课堂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的优化和信息技术的引入,还要站在课堂之外进行班级管理的探索。其实,龙泉小学在课堂教学改革前就已经开启了班级改革。

    学校以班主任引领为主线,实行班级部委制,通过小组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进行班级横向管理,各部委互相渗透对全班学生进行纵向的自主管理,即“班主任引领+部委负责+小组合作竞争”。

    “这种以班级部委制和小组合作为载体,把班级管理与教学改革融合在一起的育人模式,其实质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龙泉小学副校长刘成奇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每个课改实验班都设计了自己的班名、班徽、班级口号,建立了小组,确定了小组长,成立了部委,制定了班级公约和竞争制度等,除此之外,还制定了监督与评价制度。“这些都是在教师引领下的民主氛围体验中完成的。”刘成奇介绍,“整个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师生共治,创建自主管理的班级文化氛围”。

    王进华介绍道:“我们班主要尝试部委与小组的整合管理,已经初步实现了自我管理。我们建立了4个部:生活部、学习部、体育部、活动部,同时重新自由组合了8个活动小组。4个部直接管理8个小组,人人有岗位,人人担责任,从而推动班级文化建设。”

    五(1)班学生菲菲曾经是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一次,菲菲通过选举开始担任班级学习部长,有了这份责任,有了同学的信任,她的自信心逐渐开始提升。“如今菲菲“工作”起来有板有眼,家长看到孩子的巨大转变后,见到我都感动地哭了。”回忆那番场景,王进华仍忍不住赞叹班改的巨大作用。

    评价也是班改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不戴红领巾的情况比较多见,最近桌面卫生情况有很大改进。”记者在四(3)班看到,像生活部部长范梦涵一样,另外4个部长也把10月份的总结情况粘贴在教室墙壁上。而这样的部长集体总结,每个月都至少要进行一次。

    在另一个班级,学生安睿忍不住向记者展示他刚刚获得的奖状。奖状上写着:“安睿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最佳表现奖——龙泉小学2018年10月。”据悉,为了提升评价的激励作用,龙泉小学已不局限于在班级进行及时总结奖励,每个月还会对各班特别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在校园里集中进行表彰和颁奖。

    当然,疑探教学作为龙泉课改的主要推手,重点依托小组建设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所以班改课改一体化过程中,小组建设是关键一环。

    “我认为,班改是为课改服务的。比如每一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评价能力都是在班改过程中一步步提升的。只有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才能有更好的呈现。”有教师说。

    “我们班学生在课堂上是按号加分的,4号(每个小组分1、2、3、4号)往往是能力最弱的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加的分最多。所以,能力强的孩子就会主动帮4号讲解知识,给4号制造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个过程中,小组合作能力明显提升,学生之间也体现出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王进华说,“学生宋雨嘉原来在课堂上不爱发言,像是一个‘小透明’。为了给小组争分,她居然也主动举手发言了”。

    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评价等,反过来也促进着班级的改革。

    “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班改课改一体化所做的尝试,必然是引领学生从生命内部开悟,才能最终实现生命的精彩绽放。在副校长刘成奇看来,这关系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效能,而且是学生的自主性、综合性成长。

    学生的转变让所有教师感到欣喜,而教师的转变则让李西刚和领导班子感到惊喜。

    四(3)班数学教师陈广芬今年54岁,考虑到她年龄较大,而且再过一年就要退休,学校确定实验教师时,她并没有进入第一批实验教师大名单。

    “为什么不让我也进行实验?”陈广芬有些“不乐意”了。她找到领导,主动要求加入这次课改实验。后来,陈广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一直跟着其他实验教师一起接受培训……

    如今,学校中像陈广芬这样的教师越来越多。

    在李西刚看来,课堂教学改革只是一个单项试验,而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性改革。龙泉小学的这套课改“龙拳”,正在探索中不断走向深处。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