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课堂恐惧”哪里来
邝金山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主动发言,没有求知渴望,课堂气氛沉闷。当教师表现出不满时,课堂气氛就变得更加压抑……这多是由于学生内心恐惧引起的。

    教师需要反思的是,学生的恐惧感来自哪里?有这样一个事例:某班的几个学生每到数学课就想方设法逃课。寻根求源,问题竟然出在任课教师身上。原来,只要学生在数学课上稍有分心或出错,就会被教师批评、挖苦,学生因此很紧张,以致一想到数学课心里就生出莫名的恐惧感。这位教师的初衷也许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但不当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这种“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况并不鲜见。现在,学校管理越发细致规范,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多——课堂纪律、行为准则、各种资源的使用规则等。这在让校园更有秩序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禁锢和心理压力。如果教师再增加一些“个性化”的要求,学生的紧张与恐惧就更不可避免了。

    学生在课堂上的恐惧多源于教师做不到“以生为本”。比如,有些教师喜欢活跃的课堂,却忽视这是否可以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思考;有些教师关注分数,却不关心学生是否学有所获;有些教师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却少有考虑他们的感受……一句话,就是教育中没有学生,有的只是教师的武断、管制与“想当然”。正因为如此,当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某些教师不会反思自己,反而随心所欲地对学生进行“修剪”。当学生丧失了话语权,在学习过程中“战战兢兢”便不足为奇。

    学生在课堂上的恐惧感还源于教师急于求成的心态。其实,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如果学生总是担心被教师批评,被同学羞辱和讥笑,课堂就成了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当他们内心没有安全感时,何谈进步与成长?又哪能自由自在地展现自己、张扬个性?

    面对沉闷的课堂和不愿发言的学生,教师不应马上刻意去“扭转”现状,不应把“矛头”对准学生,不应不尊重差异而提出“一刀切”的强硬要求,而是要完全接纳学生的表现,转而从自身找原因、找对策。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与每一个学生平等对话,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循序渐进,不随意提高学习要求,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接纳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学生才有安全感,课堂才能真正属于学生。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