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校园里的“丛林法则”
郝红梅

    前几天,碰到了我刚毕业时教过的一个学生——王冠宇,师生相遇,思悟甚多。冠宇如今已是年近30岁的小伙,见到我依然像小时候那样毕恭毕敬地行礼问好。他早已从那个白白胖胖的可爱男孩,长成了英俊憨厚的大小伙。细细回想,那一个班的学生我唯独记住了他,不是因为他优秀,也不是因为他听话,他恰恰是班里学习最差、性格最淘的男孩。

    还记得那一次,学校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领导一再叮嘱,为了便于管理,每班挑选5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冠宇自然不在挑选之列。参加扫墓的名单在班里公布后,冠宇有点“变”了:下课给我往办公室送书,放学给我拎包,上学在路上等我,没人时小手挽住我的胳膊撒娇说:“老师,让我去吧,我以后好好学习,天天听您的话……”连着被他“缠磨”了两三天,我的心软了。我也像他一样,到学校软磨硬泡要了一个名额。这孩子还真是听话,一路上紧跟我身后,还帮同学背包。

    扫墓回来时,我的脚不小心骨折了,肿得厉害,不能上班。冠宇放学后带着班里的几个小伙伴,拎着零食,抱着一个10来斤重的大西瓜到家里看我。开门的瞬间,看到他满头大汗抱着大西瓜,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坦白地说,尊师、敬师的孩子很容易招老师喜欢,老师都会视如己出地教育、关爱。

    此后,我对冠宇的关注多了一些。只要他不写作业,我都会把他叫到办公室,先批评再表扬,临了还和他开一下玩笑。其实,心与心是有感应的,爱与爱也是互通的。他知道我希望他学习好,就尽力去“追赶”别人,一年后成绩居然由倒数赶到了中上等。毕业典礼时,我第一次见到他的父母。等别的家长都散去了,冠宇妈妈拉着我的手说:“郝老师,谢谢您对孩子的教育,我们都不太会说话,但我们真的特别谢谢您。”我之所以忘不掉冠宇妈妈那句话,是因为她那从里到外真诚的感激之情令我异常感动。

    现在班里有一个叫窦艺恩的小女孩和一个叫聂煊婷的小女孩,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很一般,但每天都围着我转来转去,每个课间都往办公室跑,“老师,我帮您干这吧,我帮您干那吧”……美好的事物所折射的光芒会令周围也变得美好起来,现在班里的许多孩子也是一下课就跑到办公室问我有什么事能帮上忙,往往是一摞作业学生分着抱。连平时最内向的雪晴和欣珂也总是在每次测验后,期盼地问我:“老师,让我帮您批改最简单的题好吗?”那一双双明亮的小眼睛,在我心里真是灿若夜空星。

    有的孩子则不然,与同学发生冲突时,狠命地撕打,被拉开后还不解气,趁对方不在时,把对方书包里的书全部抖落地上,再把书包扔出教室。老师教育,孩子不听,家长有时还会把责任全推给老师。还有部分家长,带着孩子与老师擦身而过却视而不见,更不用说礼貌地打招呼。家长如此,孩子亦如此。

    我们教室的门口有一片小植林,我常常对着这片绿植感慨:多像我眼里的这些小可爱,你对它好,它也会对你好。绝不敷衍,绝不搪塞。它们就是这样,不矫情,不做作,这也是它们茂盛的原因吧?校园里的“丛林法则”或许就是如此。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商丘市第二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