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9日 星期三
课程观察·张菊荣②
教师是课程设计师

    我们常常以为,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设计与教师无关,教师只需要拿着别人设计的课程图纸进行施工而已。其实,这种认识有失偏颇——教师的确拿到了教材、教参,也研读了新课标,甚至买来了“教案集”,这些都是经过“设计”的,但教学资料并不能替代教师自己的课程设计,它们只是供教师参考之用的资源。

    教师的课程设计应包括三方面:第一,设计一个学期的课程,为一个学期的课程作“预算”,即编制学期课程纲要。第二,以“单元”为单位设计一套完整的学习,这是课程设计的基本单位,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也是当下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难点。第三,具体设计一节课的教学。在学期课程纲要编制中,教师要设计一个学期的单元主题,并在单元学习框架中落实课时设计。有教师认为,如果强化了单元学习,那么每一节课就不需要设计了。非也,在单元学习框架中,课时设计需要更明晰,使其成为单元进阶式学习中的一环。明确大方向,才不会像穿溜冰鞋一样滑到哪里是哪里。

    虽然教师身边有许多教育资源,但每位教师授课前仍然要进行设计。好比装修公司装修房间一样,事先会根据客户需求、自己的水平设计装修方案,而不是复制、粘贴以往经验。

    与此同时,教师的课程设计无论是关于学期的、单元的还是课时的,一定要考虑三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一致性。以课时设计为例:

    第一,设计学习目标。这个教学常识经常被教师忽略,事实上,许多课堂教学是没有目标的,也许教案上写着目标,但那个目标却未必是教师自己设计的。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预期一节课后学生将学会什么,这个需要教师首先明确。如果这个不明确,整个课程设计就无法完成,就像制作旅游攻略,必须知道去哪里才可以做好。现实中,不少教师的课堂都缺少目标设计,不知道要带学生去哪里——拿到一篇课文,还没有研究“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学生将会些什么”,就开始考虑要不要设计一个游戏、是不是需要小组讨论,这是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

    第二,设计评价。评价是“证明”,是通过设定学习任务证明目标已达成。这些学习任务被称为评价任务。在综合考虑学情、教材(资源)、课标(纲要)之后,教师设计了适切的学习目标,接着就要设计评价任务检测学生是否达成目标。评价任务设计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在设计评价任务时要留有余地,要重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回答碎片化的知识点,也不是用碎片化的小问题充塞课堂和求出标准答案。教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处理任务,才能催生丰富的学习经验。

    第三,把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经验中,课程设计基本等同于教学设计,实际上两者不一样,科学的课程设计往往“以终为始”,是先设计目标,再设计评价,最后设计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条规律就是将评价任务嵌入其中。教师可以考虑这样的问题:怎样呈现才能让学生明白评价任务,用怎样的方式组织学生完成评价任务,怎样组织学习信息的交流、分享和反馈,怎样指导学生做好学习反思。

    第四,确保“目标”“评价”与“教学”的一致性。如上所述,目标设计完成后,紧接着就是设计与之匹配的评价任务,而不是设计“怎样达成目标”的教学设计,这在课程常识中叫“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是一种“逆向设计”。这样的设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可以保证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下可以与教学活动相整合,保证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这样,理想课程才可能成为现实课程,才可以保证学生“学会”,而不仅仅是“学”了,更不仅仅是教师“教”了。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