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9日 星期三
媒体看点
谈教育戏剧时,我们谈些什么
◎本期主持:刘亚文

    教育戏剧在国外方兴未艾,不少学者将教育戏剧的理论引入我国,希望“教育与戏剧的拥抱”能带领学生进入“美妙的戏剧花园”,因为“教育戏剧是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要发挥教育戏剧塑造教师的教学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作用,必须厘清对教育戏剧内涵的认识。

    厘清三个问题/李婴宁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近年来,教育戏剧在我国逐步被认可和发展,更多人参与到教育戏剧实践中,但许多人对教育戏剧并不了解。开展教育戏剧,应该明确以下3个问题。

    第一,教育戏剧不等于戏剧教育。

    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戏剧教育是一个大概念,主要是针对舞台表演的戏剧来说的。戏剧学院培养专业人才可以称之为戏剧教育,把戏剧普及到普通人当中去,这也是戏剧教育,包括艺术作品的赏析、评论和分析戏剧剧本,这些为了培养非戏剧专业人才的行为也可以称之为戏剧教育。教育戏剧则是一个较窄的概念,即把戏剧方法应用于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课程,是艺术教育的一种形式。

    第二,教育戏剧不仅仅是教孩子演戏。

    有人认为,教育戏剧就是教孩子演戏,只要让学生按照剧本模仿排演就行了。这种观点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虽然不排斥模仿,但艺术的力量更彰显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教育戏剧最重要的是保护、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教育戏剧包含音乐、美术、舞蹈、肢体、文学等艺术形式,每一种艺术形式在视觉、色彩、听觉、声韵、律动等方面各有独特作用。

    教育戏剧是精心建构、有深厚理论背景支撑的,能够有意识地扩大孩子实践的范围,它模拟现实生活建构场景、人物、事件、故事,在情境里,孩子们通过团队合作应对难题、解决矛盾,他们在实践中、在不断试错中、在与同伴学习中获得成长,获得更全面的经验。这也是教育戏剧的优势和价值。

    第三,开展教育戏剧要有专业精神。

    作为一门课程,教育戏剧的教师需要同时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戏剧学等三方面知识,才能做真正的教育戏剧。教育戏剧进校园并非在所有学科课程中都开设戏剧课,也不是用一节课的时间达到课程目标,而是在培训教师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课程。首先,学校要提供灯光、音响等基础设备;其次,请专业人员帮助学校开设普遍参与的教育戏剧课,同时帮助教师开展融入学科的教育戏剧课程设计,将教育戏剧的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最后,当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后,学校再研发校本课程,将真正的教育戏剧带给学生。

    (摘自搜狐母婴、抓马宝贝微信公众号)

    最不重要和最重要的/李振村

    教育戏剧的本质是运用戏剧元素,即运用情境、场景、情节、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教学内容传递给孩子,培养孩子的“全人”品质。人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教育戏剧,是因为它是以戏剧为手段,指向人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教育价值的综合课程。教育戏剧融汇了音乐、舞蹈、美术、律动、文学等元素,强调让孩子打开身体,强调全体参与和体验。同时,教育戏剧又可以看作是相关学科课程的工具,可以与许多学科产生关联,活化课堂、助力教学,帮助孩子加深对学科内容的认识。比如历史课上学习秦始皇焚书坑儒,可以让孩子幻想自己是一名儒士,然后将面对熊熊火焰吞烧自己著作的感受表演出来。

    探索教育戏剧最不重要的,也是常常被教师当成最重要的,就是过度关注学生演得像不像、美不美。教育戏剧重在让学生打开身心,重在深度体验,重在用身体与世界对话,用身体接纳和体验这个世界。其实,不像没关系,不美也没关系,就像音乐教学,唱得好听与否不是最重要的,学生勇敢地唱、喜欢唱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戏剧也一样,孩子演得很像很美固然好,但不能把这当作教育戏剧的唯一标准。

    教育戏剧中最重要的就是游戏精神。游戏的特质是有趣、好玩,而娱乐化已经成为整个时代跨越国界的一种追求,教育也不例外,我们不妨让教学变得好玩一点。游戏的另一个意义是参与感。孩子为什么爱玩游戏?因为他们就是其中的角色,情境是虚拟的,感受却是真实的。所以,教育戏剧能够做到好玩,并让孩子在参与中有新体验就可以了。即便是一节教育戏剧课,如果课上教师自始至终板着脸、目光呆板,也会让学生紧张或感觉索然无味。如果是这样,就违背了开设教育戏剧课程的初衷。

    戏剧究竟有多少分类、多少形式、多少策略,这些都不重要。如果一位教师骨子里就是一个有趣的人,一个充满游戏精神的人,一个尊重和喜欢孩子的人,一个懂得儿童心理的人,那么他的课堂天然会有戏剧的元素——情感充沛、情趣盎然、生动感人。

    (摘自《当代教育家》)

    以“教育戏剧之眼”观之/袁 丹

    以“教育戏剧之眼”观之,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教师、学生、课程、教学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教室成了“剧场”,师生成了“戏剧人”,课程成了“剧本”,“表演过程”则是教学。依据教育戏剧这些基本理念,教育场域中的一切元素都具有了不同的教育意蕴。

    首先,教室成为“剧场”。这意味着教室内的一切元素都具备了教育性和表演性,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戏剧表演的元素来实现教育目标,达成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在表演、观看、体悟和互动中实现内心的充盈与完满。

    其次,师生成为“戏剧人”。教育戏剧同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可供个体生命充盈和完满的际遇,在这种际遇中,课堂不再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世界的并列,而是两个世界互生共融的空间,大家相互依赖、互相关联,最终实现人的生成与发展。

    再次,课程是“剧本”。与一般戏剧以娱乐享受为目的不同,教育戏剧以教育为旨归,其焦点并不在于情节的曲折诱人,而在于表演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成长,其目的指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育戏剧中,课程成为教育戏剧得以实施的依据和基础。课程为教育戏剧的表演勾画了必要的框架和蓝图,也为其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情境和空间。

    最后,教学是“表演过程”。教育戏剧承载的教学关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授—受”教学关系,而是依托教育戏剧完成传统教学担负的知识传递、个性塑造和文化更新的目标。教育戏剧只是众多教学方式方法中的一种,通过“表演”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在表演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表演,实现教化育人的目的。教育戏剧的表演过程充满了对话和互动,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单向度”表演大相径庭。

    教育戏剧的出发点是“教育”,落脚点依然是“教育”,戏剧仅仅是教育得以实施的载体。当教育戏剧结束时,“演员”跳到戏剧之外,留给“演员”回味和反思的东西往往比教育戏剧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更大。因而,教育戏剧的角色评价在于对角色的“三维评鉴”,即真理确证、伦理确信、美感确认。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其学会正确的思考方式,合理地处理各种问题,以及科学地对待各种社会关系,在求真、向善、趋美的旅途中把握自我,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摘自《当代教育科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