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9日 星期三
赋予区域课改新时代内涵
潘希武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近20年来,我们在区域课改上作出了积极探索,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始,试图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倡导并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模式。应当说,课程改革设计的目标切中现有教育教学的弊端,提出了鲜明的、普适性的改革指向。但我们更多地把自主合作探究看成为教学模式,甚至应用为具体的各学科教学模式而不是指导性理念,这正是问题的所在。课程与学科教学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上,必须以此为基础重新启航,注入新时代内涵。

    一是课改必须紧紧把握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课改的根本指向。课改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基本框架,但必须以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为前提。

    许多中小学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学校特色的培养目标,但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缺乏深刻的理解。课改特别是学科教学改革,在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思考和观照教育的根本任务。观照教育的根本任务并非仅仅依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演绎出一套课程体系即可,必须把培养“徳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于学科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始终。课改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就要抓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根主线。全面发展的人在新时代需要面对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不能仅仅理解为综合素养的发展,还要理解为对人的异化的超越;另一个是如何面向未来社会培养创新人才。

    二是把握课改需要遵循的根本性依据。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深化课改,但课改往哪里改,长期以来我们没有获得核心素养模型的支撑。但现在我们对核心素养模型又有过度的定位,似乎根据核心素养模型就可以精准推进课改。事实并非如此,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科学化问题。核心素养模型可以是一种方向,引导课程内容的调整和课程形态的变革,但无法足够完整地指导课程与教学改革。

    从实践看,深圳市于2014年建立中小学生“八大素养体系”,但在推进学科教学改革上还不充分。主要原因是核心素养模型是课改的目标和重要依据,并非唯一依据。学科课程与教学至少还需要遵循脑认知科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学科兴趣激发等重要依据。未能通过科学方式获得的核心素养发展,不是我们需要的,而且还应加以反对。尤其是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千万不能忽略学科教学特点和具体内容。推进课改必须促进教学变革从经验走向科学。当前深圳巿中小学正在联合国内外大学开展脑科学应用研究,筹划学习中心建设,力求由综合素养导向朝着教学科学化发展的方向转型。

    三是注重课改整体统筹与区域创新相结合。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注重课改的整体设计与统筹,包括课程课堂与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及资源配置建设等。从实践看,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和评价改革还没有对课改构成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教育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模型与学科教学改革三者之间也缺乏系统的观照,尤其是课改的配套性政策尚未完善。

    深圳市于2014年提出以学生综合素养为导向的四轮驱动策略,即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阳光评价和资源整合的整体推进策略,形成了课改的总体框架。但由于评价体系并未构成课改的主导性推动力量,课改的整体统筹并未获得应有的效果。正是由于这种主导性推动力量的缺失,课改必须找到另外一种替代性推进力量,即推动学科课程创造性实施与教学方式的变革。近年来,深圳市釆用项目实施方式,包括好课程建设、小课题研究、创客等项目,引领和推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通过项目实施,为中小学搭建资源平台,并通过典型案例或典型样板的建立,引导学科教学改革的具体前进方向。实践证明,项目实施的普遍性引导和典型样板的具体指引,是区域课改的有效方式。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