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5日 星期三
学校如何开展“新节俭教育”
李永恒 方慧星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2020年的寒假漫长而静默,也给了我们足够多的时间思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危险面前,勇敢的“逆行”就是最美的背影;在自由面前,居家学习就是为国家作贡献;在资源面前,践行新节俭主义,倡导新时期节俭观教育,就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所谓的新时期节俭观教育,是指在物质资源相对丰富的今天,引导学生注重从精神层面去认识节俭,倡导简单生活、理智消费、爱护自然,懂得节能、享受节制的乐趣。在这里我们要强调,新节俭主义不是节衣缩食,不是拒绝享受,而是提倡适度消费,引导孩子增强忧患意识,这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理性选择。

    国家统计局对国内大中城市所做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孩子的平均消费远远超过成人,有的甚至超过家庭收入的一半。对于蜜罐儿里泡大的这一代,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单纯的理论说教空洞苍白,很难被孩子接受。这次疫情的发生,让许多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国民经济需要做好过一段“苦日子”的心理准备,教育工作者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帮助孩子理解并践行新节俭主义,补上勤俭节约这一课。

    首先,家校共同制订一个详细的奖惩方案。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崇尚节俭,因此我们不缺氛围而是缺少严格的执行措施。比如,将学生对新节俭教育的实践行为融入学期综合评价之中,不仅要求学生勤俭节约,还要明确规定学校的监督执行责任。此外,还可以在世界节俭日举办知识竞赛、公益宣传活动、勤俭节约主题班会等相关活动;开展“12小时饥饿体验活动”,提醒学生“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开节能讲座,使学生能深入了解节俭的文化内涵;在校园文化景观上添加节俭文化内容,让节俭的思想融入生活,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耳濡目染,进而吸收、理解。

    其次,要从细节做起。针对浪费食物的现象,学校与家长要达成共识,帮助孩子养成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费的习惯,形成一种意识、一种羞耻感、一种错了要接受批评与惩罚的危机感。比如,从小家长要告诉孩子不吃完碗里的饭是可耻的行为,但“吃什么由孩子自己决定”。从长远来看,节俭其实是一种自我管理的自律习惯。家长给孩子准备足够健康丰富的食物,具体吃什么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研究表明,强迫孩子只吃特定的东西会适得其反,因为他们会将吃饭与恐惧联系在一起,导致孩子越来越抗拒配合。家长还要学会用小的碗盘盛食物,通过具体的行为培养孩子节俭不浪费的习惯。

    再次,新节俭教育强调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践行新节俭主义,提倡新时期的节俭观教育,是对不合理欲望的克制;加强节俭意识的培养可以磨炼意志,提高学生自制力;把节俭美德作为指导消费的原则,可以抵制物质享受的诱惑;在新节俭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从而激发对父母的感恩和孝敬之心。当然,只有真正认同了新时期的节俭观,学生才能通过个人实践形成稳定的价值观。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组织学生对贫困地区生活进行实地调查,或者组织帮环卫工人打扫卫生、帮商店员工出售物品、帮餐馆服务员洗碗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通过切身感受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同时,在实践中注重知识的利用,帮助学生将已学习的节俭知识运用于实践,增强学生对节俭方法技能的掌握。只有通过这种系统的学习、比较和理解,甚至亲身体验,学生才能更深刻地感受节俭文化的影响,产生共情共育,从小感悟生活的意义,树立节俭的品德。

    最后,掌握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点。新节俭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掌握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点,收获幸福。对个人生活,我们提倡节俭而不吝啬,不刻意追求过苦日子;而对于整个社会,提倡节俭而不因循守旧。联合国也将每年的10月31日定为“世界节俭日”, 以鼓励人们节省资源。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新节俭教育的提出是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科学思考,是“以德为先”“责任为本”的具体体现,是转变“重知识、轻育人”观念的实际行动,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让我们家校一体,言传身教,共勉新节俭教育。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