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课程图纸
家园课程:让“我和你”幸福成长
鲁利玲

    百年前的一声钟响开启了“钟灵小学堂”的乡土化办学之路。112年的文化积淀,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薪火相传让“钟灵”之气在这方土地氤氲传承。如今潘家小学接过了这穿越百年的教育火种,以“新优质”办学为契机,以“家园课程”为支撑,让学校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

    课程背景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始建于1908年,原名钟灵小学堂。2009年易地新建,优良的硬件设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学校秉持“让每一个生命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家园文化”为内核,以“家园课程”为支撑,让家园中的每一个“我和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教育哲学:家园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园的理解有三种含义:在居住意义上是“祖屋”,在文化意义上是“故园”,在历史意义上是“根基”。进一步而言是“家国一体”,家是国的缩微。因此,家园是一切生命的起点、传承和归宿,是无所不在的精神寄体。

    回望潘家小学的办校历史,“潘家”二字因清初潘姓改建石桥而得名,是学校独特的文化符号。“家园教育”是学校深度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样态,体现了学校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家园教育”认为,学校不是禁锢学生的牢笼,而是释放天性的场域,为每一个孩子编织属于他们自己的梦想是学校的梦想。让学生主动、自发地去获取他们所学的知识,让他们有能力站起来,有自信跑起来,有目标飞起来,是教师的任务所在。要理解孩子的心,关注孩子的情,把握孩子的度,检验孩子的真,托起孩子的梦。

    课程理念:家中有我,园中有你

    课程是由教材、学习材料、师生和环境等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是学习者从无知到得知的过程。潘家小学的课程理念是:家中有我,园中有你。

    就个人视角而言,家园课程中的“我和你”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家园的统一整体,每一位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同等重要,家园课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每一个人,发展每一个人,成就每一个人。就关系视角而言,家园课程中的“我和你”相互配合协调,依据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而取长补短,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参与共同进步。就情感视角而言,家园课程中的“我和你”共生共存于家园文化氛围、家园课程学习、家园课程场域中,同时关注课程中每一个你和我的生命成长。

    课程目标

    培养目标:“家园课程”旨在培养“家园小卫士、家园小志士、家园小贤士”,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家园小卫士:勤劳质朴、阳光健康、与人为善;家园小志士:吃苦耐劳、志向远大、悦纳包容;家园小贤士:责任担当、合作创新、精神灿烂。

    课程目标: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家园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低段1-2年级、中段3-4年级、高段5-6年级和“一善二会三热爱”多维度(如下表节选)。

    课程体系

    学校形成了“吾爱‘五家’”的课程结构——即“持家之仁、传家之义、宜家之礼、行家之智、当家之信”。丰富的课程样态满足了不同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求(如右图)。

    每个领域细分为“田园课程、乐园课程(必修与选修)、开园课程”三门课程。“田园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从“生命与健康(体育、心理)、语言与人文(语文、英语)、艺术与审美(音乐、美术)、科学与探究(数学、科学)、品格与修养(品德、综合)”五大领域将现有课程进行整合;“乐园课程”对应基础课程的五大领域,由校本必修和校本选修课程组成,如在“语言与人文”这一领域,设置了“晨诵午读、经典传习、硬笔书法、英文绘本”等必修内容;同时,打通学科壁垒,开发实施了“国学启蒙、历史故事、名人传记、英语Phonics”等选修内容;“开园课程”同样围绕五大领域,设计综合性学生实践活动,结合“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社会实践+”项目,给予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在成就自我中幸福成长。

    根据吾爱“五家”课程结构,学校结合潘家地域文化、乡土风味和课程资源,对课程体系进行统一建构。

    课程实施

    “家园教育”是潘家小学践行新农村优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融入“体验式、浸润式、项目式”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学习、乐享生活、幸福成长。

    “加”:强化管理机制,丰富课程门类

    学校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课程建设工作和课程发展问题的决策;成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工作小组和校本课程实施工作小组,负责课程的组织、开发、评审、选课指导、实施和评价。学校通过专家引领、典型示范、经验推广、定期沙龙、专题研讨、学期展评等方式,对课程实施加强过程指导、质量监测,提升教师研发、驾驭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已形成30门左右的校本选修课程,设计并完善了10门左右精品校本课程系统。

    “减”:整合课程资源,搭建时空场域

    空间资源整合:对校园文化进行科学规划,将校园与社会、虚拟与现实、集体学习与个别学习相融合,对图书馆、体育馆、餐厅、走廊、过道、墙面等进行多功能规划,实现校园空间的充分利用。

    社会资源整合:与武进博物馆、武进规划馆、瞿秋白纪念馆、环球动漫嬉戏谷、武进烈士陵园、中华孝道园、回民村村史馆、谷神庄园等单位开发联动社会课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治、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

    “乘”:贯彻课程方案,品牌效能彰显

    为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学校制定了《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课程实施方案》,相关学科教研组据此制定并实施学科课程建设方案,在解读国家课程标准、落实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对学校自行开发的分层、分类课程,研究并撰写课程纲要,明确课程内容、实施方法、评价方式等准则。

    “除”:建构课堂模型,聚焦教法学法

    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发现,每节课都有新收获,是学校课堂改革的追求。学校着力建构以“生本、生动、生成”为主要特质的“生长课堂”。生本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握教学起点,激发学习兴趣,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真正发生;生动就是富有生命力,生动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活泼、活跃、活力的课堂;生成就是师生共同成长,促进学生知识经验,实践创新能力,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生长。同时着力于教师教学机智与教学智慧、教学水平与教学艺术的提高,并架构了“生长课堂”基本范式:“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经历探究,合作学习——激励评价,延展学习”。

    课程评价

    三年来,学校通过典型示范、经验推广、定期沙龙、专题研讨、学期展评等方式,对课程实施加强过程指导、质量监测,以提升教师研发、驾驭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过程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对于考查学科,侧重过程性评价:考查学时完成、作业情况、学习态度;同时兼顾总结性评价,根据过程性评价得分,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考试学科,包括平时表现、期中调研、期末调研成绩,分别占30%、30%、40%。

    展示与展演评价相结合。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校本课程展示、展演活动。在此基础上,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学校考核相结合,评选最佳校本课程,评选校本课程优秀教师,进而优化校本课程体系,提升办学品质。

    精神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学校先后出台了《武进区潘家小学优秀教研组评选》《武进区潘家小学先进教师评选》等方案,多角度、多元化评价课程实施,不断激励更多教师、教研组加入课程改革的行列中。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