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7日 星期三
教育家影像
戴伯韬:教育学生自觉起来追求真理
杨 阳

    戴伯韬(1907—1981),号白桃,著名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科普作家,曾任苏皖边区政府教育厅副厅长、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厅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著作有《小学教师工作手册》《陶行知生平及其学说》等。

    南京晓庄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非常有名,因为这所学校的创办者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陶行知。而鲜少有人知道,晓庄学校培养的学生也同样出名,例如戴伯韬。戴伯韬于1928年从晓庄学校毕业后,就一直追随陶行知从事教育和科学救国的实践活动,深受陶行知“生活教育”“科学下嫁”等思想的影响。

    在戴伯韬看来,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教育学生自觉追求真理,为实现真理而奋斗”。因此,在国家处于战乱时,他把抗战救国作为教育的第一目标,而且注意到了教育的长远性,主张“儿童不但要参加艰苦困难的长期抗战生活,而且要成为创造新中国的小主人。在这伟大的时代之前,我们应该把儿童好好教育起来使他们可以担当这一伟大的任务”。而当国家处于和平时,他则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原则,主张“实验是科学之父”,希望通过编撰儿童读物,引导儿童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增长生活知识,提高生活技能。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戴伯韬主张切合实际,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在抗战时期,他要求学生“应该上抗战的课,读抗战的书”“学校的全部课程,都要为抗战而设,都要适合战时生活的需要”。他主张,要在民族解放的政治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一切知识都要以民族解放的政治教育为中心。值得注意的是,他所主张的战时教育内容中,政治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对世界、中国、日本的认识,以及如何发动民众、从事全民抗战的经验、理论等。在安定时期,教学则要注意吸收“先进内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顺序更合理,甚至可以适当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学习更轻松。在这种情形下,教学内容是开放与动态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在课程、教材与教法方面,了解戴伯韬的人都知道,他总是将三者结合在一起论述教育问题。戴伯韬十分重视学校课程的研究,认为教材编撰应与课程研究同步,并要求教师在讲授新教材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法上谋求相应的改变。在教学方法方面,他主张注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在教材编辑时选取适合他们学习和理解的材料,重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以便提高儿童动手能力。他曾谈及课程改造的问题,认为“要教小孩子静坐在课堂里读‘大狗叫,小狗跳’,不但学生无趣,而且是一种浪费,是一种麻醉儿童的罪恶”。在戴伯韬看来,学校课程的改造最终要落实到教材的改造上,主张以生活教育的理念来编制儿童课程。他认为“学校课程不仅把各科教学内容和进程变成便于教学的体系,而且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蓝图,所以它是很重要的”。而课程编制最根本的要求是应按照既定的教育方针进行,“课程、教材是围绕这个目的要求来编制的,既要重视各科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又要联系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重视儿童的兴趣,重视指导学习方法,重视发展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在讲究“中庸”和“明哲保身”的时代,戴伯韬对那些反对或者误解对儿童实施科学教育的人持批评态度。在他看来,这些人的儿童教育观念是迂腐的,正是受他们落后观念的影响,“许多天才的科学家,在他幼年的时代,已经被他的父母师长枪毙掉了”。因此,戴伯韬指出要扶助孩子研究科学,帮助孩子进行实验。

    综观戴伯韬的教育经历和教育著作人们能发现,他的教育理念不是空想,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的教育思想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体系,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进的。重读戴伯韬,或许能让教育工作者得到一些启示。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