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3日 星期三
课改研究院
用课程的力量推动“整本书阅读”
——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吴欣歆
本报记者 康 丽

    伴随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增加“整本书阅读”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逐渐在“整本书阅读”上下功夫,但要真正落地成为常态,还有很多待解的问题。本报专访“整本书阅读”倡导者、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吴欣歆,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整本书阅读”。

    ——————————————————————

    “整本书阅读”如何真正落地

    中国教师报: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最大的亮点是明确写进了“整本书阅读”,但一些教师认为“整本书阅读的想法很好,但真正落地却很难”,对此您怎么看?

    吴欣歆:过去,我们习惯了单篇课文教学,但现在整本书在体量、架构上都比单篇课文更为多元复杂。无论是内容还是课时的安排,都对教师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首先是课时的安排。整本书阅读没有具体列出课内和课外的时间,一般是80%的阅读时间安排在课外,20%的时间需要在课上完成。现在高中语文教材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的书目,分别给了9个课时。假如我们用9课时去讲《乡土中国》或许还有可能,但是要用9课时去讲《红楼梦》难度就非常大。

    然后是内容的安排。在语文课时量没有总体增加的情况下,因为要读“整本书”,内容体量实际上是大大增加了。一本书恐怕要比以前一个学期的课文阅读量还要大。

    最后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需要考虑设计什么样的课程架构,保证“整本书阅读”落地。

    中国教师报:您是“整本书阅读”的倡导者,在您看来,如何将这个难点落地?具体策略是什么?

    吴欣歆:要解决“整本书阅读”落地的难点,首先要分清楚它的教学价值是什么,我们把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分为语文知识积累、语文阅读能力提升、语文阅读策略建构、学生精神成长四个维度。以阅读策略建构为例,国际上有一些通用的阅读策略,如提问、预测、图像化、连接策略等,每本书都可以运用不同的策略,比如用内容重构策略读《水浒传》是非常理想的,但要去读《三国演义》恐怕就不像读《水浒传》那么得心应手,所以通过整本书阅读可以建构起我们的阅读策略。

    借助这四个维度,我们可以分析出不同书目的文学价值、教学价值,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可以知道整本书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向学生传递的关键信息是什么,解决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和组织的问题。

    如何破解课时这个难点,在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指导里,我们一般将其分成5个环节:选书、预热、通读、研读、展示。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才放到课堂上完成,同时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多设计课下展示交流的活动,以此破解课时比例分配的问题。

    针对学校如何解决课程设计的问题,我建议学校不妨开展品牌化的阅读活动,每所学校都可以有一套自己的校本书单,大家共读一套书,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就会有交流、分享的愿望,形成读书品牌的传承,这也是我期待的校园读书的理想状态。

    说到落地的具体策略,我觉得需要有一个反思型实践者的自觉,不断通过实践去寻找合理的方案,假如我们认为这件事是对的,有愿望让它去落地,就总会找到方法,越是困难的可能越是学生需要的。

    中国教师报:您刚刚提到反思性实践,在这几年中有没有您在实践中调整的案例?

    吴欣歆:我是2007年开始做整本书阅读,当时提出了三种课型:推荐导读课、过程指导课和成果展示课,并且找了几所学校去实践。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能人为地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切割。比如推荐导读课,学生自己都开始进入文本了,教师还在推荐导读显然不合适;比如成果展示课,展示应该体现在阅读各个阶段,而不是非要放在最后一个阶段……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阅读引导和帮助应该真正基于学生,围绕学生的需求来设计。

    除了选书、预读、通读、研读、展示的全过程指导,我们也提倡混合式阅读,把大量的阅读指导内容、方法都用在线课程的方式去呈现,学生自己打卡、“晒”成果,教师也可以抽取学生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生成教学资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循环。目前,这两种模式是我们觉得推进“整本书阅读”比较成熟的模式。

    “整本书阅读”是否应该课程化

    中国教师报:在语文界,针对“整本书阅读是否课程化”也有一些争议,您对此怎么看?

    吴欣歆: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是有选择性的,我们不可能把人类共通的知识全教给学生,而是选择非常有典型、有价值的内容给他。假如没有课程化的引领,就没有办法帮助学生在集体阅读的过程中更好地形成阅读习惯。而对于学生来说,错过了这个关键阶段就不会再有机会了。

    之所以会有争议,就是因为本来人就应该读书,但面对现实,如果不用课程的力量去推动,整本书阅读的质量就会降低。所以,目前我们要用课程化的形式引领学生的需要,培育阅读人群。

    中国教师报:您曾经说过,开展“整本书阅读”应处理好自主阅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能否为一线教师支招,为他们提供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小支架?

    吴欣歆:设想一下,一个良好的自主阅读应该什么样。孩子认为阅读应该是每天都要发生的一件事,对于读物是有选择的,他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有兴趣而且有收获,从中收获知识、能力、策略、精神等。

    如果教师去指导学生阅读,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高质量自主阅读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如果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没有自主阅读的习惯,怎么会爱上读书?当然,这里所说的引导者不能只是语文教师,还应该是数学教师、英语教师……只有所有的教师都爱阅读,才能衍生出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家庭来阅读。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制定一个指导方案,我们通常会分成三个层次,对阅读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个自主阅读规划表;对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可以设定一些贯通性任务。比如读《西游记》,先给学生一张取经地图,请他们把取经经过的33个地方先圈一下,圈的过程他们就把《西游记》大概翻了一遍;还有一种是阶段性任务,介于两者之间,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学习任务,让他们读《西游记》的几个章节,建立一个关联,读出整体感。

    这就是高质量的自主阅读,只有学生的自主阅读也不行,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要陪伴,要关注,要能够看到自主阅读的问题在哪里,帮助学生用阅读的方式去解决。这种高质量有思维含量的阅读,才会让学生有比较强烈的阅读成就感和收获。

    中国教师报: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快手、抖音这种碎片化阅读的诱惑,如何因势利导利用好电子产品,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吴欣歆:现代儿童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碎片化资源利用好了也能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以《西游记》为例,我们主导开发了《西游记》高效阅读工具包,主要解决学生在大部头名著阅读上“读不完、读不懂、读不深”的问题。通过《西游记》取经地图让学生快速建立对取经时空的整体概念,可谓“一览无余”;然后聚焦《西游记》中的关键问题,制订以3天或10天为单位跳读重要章回的计划,让学生阅读“事半功倍”,快速实现对《西游记》最重要精神养分的吸收。为了鼓励家长,设置“家长锦囊”帮家长在3分钟之内获得最主要的认识,然后提供有梯度的问题清单,帮家长实现与孩子高质量的对话,让孩子能够理解文本的含义。

    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碎片化内容设计阅读排行榜,阅读成果展览,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碎片化资源从娱乐媒体转化为学术媒体,这样学生可以在学术媒体的引领下获得更多的东西。

    “整本书阅读”书单如何确定

    中国教师报:除了课程标准规定的书单,我们注意到,许多学校、教师都会给学生准备书单,但每个人对阅读、对经典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有些经典当下学生未必能接受,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吴欣歆:每一个学生最需要的是哪一类书,这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假如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共性的书单,我们要讨论学生在目前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是什么。因为学生的阅读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把学生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能够让他们真正受到启发。

    在书单的选择上,我觉得学生需要关注文学、历史、哲学、科学、艺术这5类书,然后体现出“阅读进阶”。比如小学五年级学生可以读读李长之《孔子的故事》,到了七年级可以啃下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到了高中阶段可以试着读完《论语》全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去读钱穆的《论语新解》、李零的《丧家狗》、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慢慢形成对论语专题的认识。这是学生阅读的发展变化历程。他们的这种愿望是要有起点的,但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也不行,只有起点没有更高的点也不行,他们得一点点往上走。

    在书目的选择上,我建议:一要关注适应性;二要关注优质,版本一定要优质;三要关注境界。

    中国教师报:推进“整本书阅读”是一个整体工程,如何推进家长、学校的联动,有什么好的建议?

    吴欣歆:我觉得“整本书阅读”最主要的责任在家庭,学生80%的自主阅读时间是在家庭发生的,家长应该多跟孩子聊一聊书,而且不需要从文学专业的角度去聊,如果能从自我认知的角度去聊,也是一个很好的过程。

    家校联动最主要的力量在家长。家庭是最应该成为图书馆的地方,这里的“图书馆”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而是带有精神属性的。即便家长做不到指导孩子阅读,有支持的态度也可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三年级和初中八年级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分水岭,在这两个年龄段有许多学生成绩从优转良,这都跟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速度的进阶有特别密切关系,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会较早地发展和推动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如果家长和学校形成一个接力棒,而且接力让孩子在阅读方法、认知经验上能够更加丰富更加成熟,那就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中国教师报:今年已经是课改20年,面对未来,“整本书阅读”将会呈现怎样一种新样态?

    吴欣歆:现在是高中课程里有“整本书阅读”,未来我想义务教育课程里也会有“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是显性的课程内容,经过很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要真正转化为人的一种素养和习惯,恐怕还有一段比较长的路要走。当然,我们期待10年之后全民热爱阅读,已经不需要我们在课程里专门留出一个板块来强调这件事,阅读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的、自然的生活状态。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