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1日 星期三
教师教育
如何培养“来即能手”型教育硕士
赵 萍 刘 喆

    育人当从育师开始,提升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责任之一。然而,要想递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教育硕士的培养就必须破解一系列难题。

    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育硕士导师团队(简称“团队”),直面传统数学教育硕士培养痛点,深入调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提出培养“即插即用”“来即能手”型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历经7年实践,不仅培养出一批优秀数学教育硕士,还辐射带动了当地更多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了一种培养新模式。

    传统的教育硕士培养问题症结何在?随着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双非(非数学专业、非师范)”生源的比例逐年升高,许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与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数学教师的目标要求有较大距离。

    同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也值得反思。教育硕士原本就是一个应用性极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向,为此中小学校更看重毕业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尤其是课程实施及研发能力。然而,目前的教育硕士和其他教育学术类硕士的培养具有同质化倾向,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评价方法没有显著区别。再加上部分导师以理论研究见长,实践指导能力有限,自然导致教育硕士培养效果不佳。

    说到底,教育硕士要重构培养目标,弥补实践能力的缺失。为此,团队聚焦六大核心能力素养的培育,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修养,“学科知识+通识知识+教学理论”的文化素质,“持续发展+理论更新+信技融合+跨界学习”的再学习能力与意识,“解读课标+研读教材+教学设计+课件开发+语言表达+三笔一画+课堂机智”的教学能力,“教学学术+专业学术”的科研能力,“迁移能力+质疑能力+猜想能力+践行能力”的创新能力等。

    重构培养目标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将其落地呢?

    一般而言,传统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等内容。团队确定了“夯实基础,提升专业,加强实践”的改革理念,从课程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进行大胆改革。

    首先,专门设置补修课程,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教育学等教育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帮助“双非”生源夯实基础。其次,改革专业必修课程,使课程内容既能体现学科前沿性与时代要求,又能反映学科专业、教育行业的核心理论和成果。最后,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尤其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课程输出的创新执行能力。最具创意的一点,就是增强专业必修课程的实践环节,通过观摩反思、校本教研、真情境体验等途径,使研究生形成实践性认知。

    在改革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团队更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加强研究性教学、项目式教学,构建了“一生一优课”教学模式。

    所谓“一生一优课”,是指以上好一堂优质课为基本抓手,倒逼教育硕士进行知识建构和能力输出的培养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和输出导向。

    “一生一优课”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分为八个环节:“启航工程,系列讲座”——“精选主题,文献查阅”——“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寻找依据”——“实践初探,说课磨课”——“深度实践,同课异构”——“反思评价,成效分析”——“反复打磨,形成优课”——“展示成果,论坛搭台”。经过“一生一优课”的教学磨炼,教育硕士往往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生一优课”既关注每一个教育硕士的专业成长,也真正关注他们的“一生”,为他们的职后发展提供动力机制。

    值得自豪的是,从一线中小学校的反馈来看,华南师大培养的数学教育硕士就业率高,行业认可度高,毕业生真正实现了“即插即用”“来即能手”的目标要求。

    如今,团队已先后在广东、福建、湖北、湖南、新疆等200多所中小学开展教学指导与实验,引领带动近8万名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者单位系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