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戴立益委员:
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

    本报讯 社会与情感能力在促进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在调研中发现,在学校教育中社会与情感能力未得到足够重视,培养体系和路径也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与情感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教育系统对培养实践尚未给予足够重视。戴立益表示,好奇心、责任感、毅力对学业成绩具有最积极的影响,而抗压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交往能力更多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相关,而我国学生的抗压力、情绪控制能力得分低于测评的标准分。

    数据还显示,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同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相关联,学校归属感更强、与老师关系更好的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更强。但戴立益在进一步调研中发现,超过90%的学校有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方面的办学理念和内容要求,但有系统规划的仅为50.53%,设置相关课程进行培养的为46.68%。

    第二,针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实践不系统。调研发现,学校的课程教学依然是学科知识学习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与系统的知识教学相比,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举措是零散、不系统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尚未在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间实现有机融合,也很少有区域或学校设置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而课程的设置与缺乏可参照的科学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标准有很大关系。

    第三,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上的专业发展不充分。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欠缺针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技能。

    第四,“分数更重要”的评价导向使得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戴立益通过访谈发现,现实中不是教师、家长不重视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而是在考试升学面前只能服从“分数更重要”的“引领”,这也就使得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根基不稳。

    戴立益认为,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是特别紧迫的工作,需要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为此他建议:

    第一,政策层面要明确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和实施要求。应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纳入我国的教育政策话语体系,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作为落实发展素质教育有关政策的重要内容和抓手。探索制定框架标准,并促进其与战略、政策计划和评价实践挂钩。具体来说,包括制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框架内容,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学段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标准。

    第二,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课程建构,包括三条具体路径:一是以课程纲要为统领,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专门课程的实施;二是推进跨学科课程的统整,增强课程的实效性;三是将社会与情感能力融入“五育”学科课程,开发各学科课程教学资源。

    第三,促进教师提升,重视职前和在职教师自身能力及教学技能的拓展。首先要为教师自身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针对职前教师培养,改革师范生培养方案,设立社会与情感能力教学技能必修课程;再次,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系统性、专题化培养在职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学技能。

    第四,深化评价改革,推动社会与情感能力评估融入政策、实践和评价体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要成为教育评价各领域改革的重点关切,通过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科学测量与评估来支持最佳教学,促进评价超越工具价值,形成与政策和实践有机结合的状态。(师闻)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