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把劳动“体验场”变成“实践群”
于江涛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理想小学依托学校、家庭、社会,构建起“校艺、家艺、农艺”三艺劳动教育课程,从“课本”到“生活”、从“认知”到“实践”,让学生从农业生产、家庭生活、校园活动等方面参与实践,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进的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兴趣。

    校艺课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体验。校艺课程侧重于身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让学生在动脑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中获得富有价值的劳动体验。学校立足校园生活,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验证研究成果—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完整过程,从而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学校每周设立一天“劳动教育日”,将劳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校园劳动实行“班级认领制”,各班级认领自己的室外责任区,定期进行责任区内卫生清扫、植物管理等劳动。为了改变“只有劳动没有教育”的现状,学校设立锡纸工坊、烘焙、烹饪、茶艺、陶艺等校艺劳动课程,同时设立一系列公益岗位,定期发布招募令,让学生竞聘上岗。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进行义务演出、卫生清理等公益活动,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家艺课程,让学生在辛勤劳作中懂得感恩。家艺课程每两周一个主题,比如“做爱心早餐”“卫生清洁”“整理收纳”“创意面食”“家居美化”等,各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教师课堂指导与学生家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名厨厨艺课”上,一个个“小学徒”围着围裙,备料、切菜、打蛋、颠勺,在后勤大厨的指导下学做香椿炒鸡蛋、酸辣土豆丝等。台上,大厨团队细致讲解每一个烹饪步骤;台下,“小学徒”聚精会神、专注聆听,认真记录菜谱笔记。学生分批在大厨指导下学习烹饪菜肴,不少学生表示学好后要给家长露一手,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我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做好这道番茄炒蛋,妈妈每天给全家人做饭太不容易了。”学生小雨感慨地说。在一次次家务劳动中,学生从害怕展示的“胆小鬼”,变成了自信的“小厨师”,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关心身边的亲人。一份煎鸡蛋、一碗清汤面,锻炼和提升的不仅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对家人满满的爱。

    农艺课程,让学生在农耕文化中快乐成长。学校因地制宜设立农艺课程,把劳动教育的课堂搬进大自然,在校园外开辟了一片阡陌纵横、绿意盎然的“理想少年农艺园”,让学生与大自然建立连接,在劳动实践中传承农耕文化。学校为一至六年级学生设计了不同层级的生态种植、蔬菜采摘课程,不同季节和时令有不同的主题植物,充分运用大课间、班会课、活动课时间,有计划地安排种植、呵护幼苗、采摘等实践活动。从农作物播种到日常打理,再到农作物的收获、加工、分享等,学生体验和感悟着田间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劳动认知、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创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艺课程”的实施,从观察、实践到思考,从学校、家庭到社会,把学生的“体验场”变成“实践群”,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根植主动参与劳动、热爱劳动的因子,使学生逐渐从劳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学到具体的劳动技能、塑造坚韧的品质,培育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价值观,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理想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