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06月1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照个体的“微德育”
□ 本期主持:黄 浩

  过去,德育工作的开展往往由一个宏观的战略部署开始,再通过管理架构逐层分解,最后通过一线教师去落实。今天,学生群体的素质与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德育工作,也需要从微观视角出发,关注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由此,“微德育”作为一个新的课题被实践者提出。

  “长尾理论”与微德育

  反思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德育工作者不辞辛劳、千辛万苦地进行多方研究和实践,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比如长时间来,围绕谁是德育主体的争论不断,有教育者主体论、受教育者主体论、双主体论等;再比如若干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各项研究课题的推动此起彼伏。但受教育者们似乎并不买账,“两张皮”现象依然随处可见。实际上,德育工作依然只能靠控制、灌输和生拉硬推,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道德滑坡和沦丧的现象屡屡发生。传统道德教育在新媒体时代遭遇强烈挑战,在学生越来越成为教育主体的语境之下,德育工作者企图通过强大的权威控制和理念灌输来解决问题的时代已然过去。德育工作者面临着新的境遇,除了强势地以必修课程出现的课堂教育和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德育形式之外,现在,学生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或自身的社会体验等来理解我们所给予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关注的不是德育理论的高深和德育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相反,海量的具有草根化和个性化的信息及交互平台,正刺激着他们的神经,并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因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量的主流价值观及其传统教育方式是“长尾理论”模型中的“主体”,而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传播或者活动则是“长尾”,这个“长尾”可以用微德育来进行描述。

  “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事,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主体”,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

  基于“长尾理论”的微德育,是相对于传统德育工作而言的,其价值和文化影响力是能吸引受教育者,并能激发学习兴趣,给受教育者以一个不断发展的有自我实现幸福感的道德体验,从而实现德育最本质的功能,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具体来看,“微德育”不是注重德育理念有多深奥,而是更加关注细微处,将一切以学生体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同时,以学生体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不是仅仅由德育工作者提供产品、学生使用产品,而是与学生一起体验、一起改进德育产品,使学生也成为德育产品的生产者和工作者。

  在新媒体时代,微德育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微”即“温暖”或“生命本微”。为体现微德育的“温暖”,首先微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改变传统的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和已有知识的局限,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更大的耐心和毅力,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把微德育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位受众。其次要改变德育工作者的领导角色意识,微德育工作者的角色应当是设计师、服务者和教练员。所谓设计师,就是要全程设计好微德育内容、实施流程、基本策略和预期效果。所谓服务者,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扩大视野,在充分发挥“头部”(主流价值产品)聚合作用的同时,高度重视细化“尾部”需求,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季海菊)

  我的微德育故事

  微德育是新时代学校德育的一种新形式。所谓微德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课”,而是即时渗透的德育。它很小、很细、很具体;看似随机随性,实为精心设计;涉及道德、思想、心理、人生观等教育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微德育是一个实践过程,更是一个开放的教育过程,笔者探索的路径主要有:捕捉“微现象”,预防“微问题”;创设“微组织”,搭建“微平台”;开发“微课程”,实现“微体验”。

  A 捕捉“微现象”,预防“微问题”

  【故事回放】 一年一度的校园英语节开幕了。学校的大堂摆放了一棵高大的圣诞树。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的彩球在树上闪闪发亮。

  “哇,好漂亮啊!”早晨上学时,孩子们一眼看到圣诞树,就一拨一拨激动地跑过来,仰着头,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我故意守在圣诞树边,观察他们的表现。

  “老师,圣诞节还没到呢,怎么就摆出圣诞树啊?”“因为我们的英语节到了啊。”“老师,圣诞树上有礼物吗?”“这是一棵装饰树,礼物在你爸爸妈妈那儿。”……我不厌其烦地回答着孩子们的提问。

  有个男孩担心地说:“老师,可能有人会想摘树上的彩球呢?”我笑着说:“不用担心,我们有3种办法来保护它们。第一,我们全校2400多个同学都自觉地保护圣诞树;第二,红领巾小卫士轮流值勤;第三,我们还可以通过监控摄像来观察大家的表现啊。”

  “我想你肯定很喜欢圣诞树吧?”他点点头,“我真想把圣诞树搬到家里去。”

  “老师想请你帮个忙,请你把保护圣诞树的3种方法告诉班里的所有同学,好吗?而且,我还想请你帮着看护圣诞树,如果半个月之后它还好好的,树上最大的那个圣诞老人就奖给你。”他非常开心地答应了,一路蹦跳着跑向教室……

  【思考】教育孩子,首先要愿意走近他,了解他。只有懂他,方能破译他心灵的密码,进行有效引领。我把校训中“自主、扬善、慎独、躬行”拿出来,相信孩子能行为自律;同时把学校的管理监督机制告诉他,还约定了获得奖赏的条件,预防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B 创设“微组织”,搭建“微平台”

  【故事回放】 为方便学生课间阅读,学校在每个楼层都新做了开放式书架,学生可以随时自由取阅。每每看到课间打闹现象少了,围在书架前的学生多了,老师们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高兴。

  但一周下来,没想到竟丢了50多本书。值日老师非常气愤,升旗礼上一激动竟然高声说了一句“偷书的人就在你们中间”的不当用语,振聋发聩,全场愕然。

  “偷书的人就在你们中间”这句话强烈地冲击着我,我决定利用品德课进行调研讨论。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你认为哪些行为是文明读者不应该有的?”围绕“文明读者爱书有招”、“文明读者护书有责”和“文明读者管理有法”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

  经几个班级的讨论之后,真相大白。原来课间10分钟时间很短,为了记住自己看到哪里了,学生有的折角、有的写名字、有的画记号,久而久之书就损坏了;有的同学上完厕所洗完手就看书,湿手翻书一不注意就把书撕坏了;还有的同学想一口气看完自己喜欢的书就把书带回家了,又怕别人说自己偷书不敢当众送回书架……

  怎么用好、管好、爱护好这些图书呢?“竞选图书小卫士”、“贴上读者规则”、“给图书包书皮”、“每个中队管理一个书架”……孩子们七嘴八舌碰撞出了很多好点子,有创意,好操作……图书管理的难题终于通过孩子们的智慧解决了。

  【思考】 由此可见,在给孩子们的问题下结论时,老师、家长与孩子们进行平等对话交流是多么重要。只有真诚、尊重、民主、信任、沟通,才能开启孩子的心理之门,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世界。

  C 开发“微课程”,实现“微体验”

  【故事回放】 学校的花坛中有个水池,水池里的假山上草木葱葱。一到春天,假山下面的洞穴里就游出了小蝌蚪,水池便成为春天最吸引学生的好去处。

  一天,一个孩子发现小蝌蚪变成青蛙了,他激动得奔走相告,一大群孩子争先恐后跑向水池边,挤作一团地趴着看青蛙。青蛙看不着,就往水池里扔石头,把青蛙赶出来。值日行政抢拍了这惊险的一幕。

  在升旗礼上,值日行政指出了这一安全隐患。没想到他的讲话,不仅没有产生警示教育效果,反而还产生了广告效应。当天课间,我就有点恼火地抓了一群看青蛙的“积极分子”。

  我很生气:“青蛙有什么稀奇?没见过吗?”没想到,几个孩子非常可怜地说:“老师,我没有见过青蛙。”“你是哪个班的?”一问,二年级的小学生。

  我认真一想,是啊,住在城市,啥时能见到青蛙,我的愤怒变成了同情……

  “这样,老师建议,你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买一只活的牛蛙,牛蛙和青蛙很像,只是颜色、大小不同,你们每天喂它、观察它,还可以拍照片,把看到的都记下来,好吗?还有个建议是,放假时,让爸妈带你们去乡村,去看看真正的青蛙。”他们一个个都变得很兴奋。

  “不过,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请你们告诉班里的同学,不要挤在水池边看青蛙,按我说的两条建议去做,能做到吗?”他们大声表示:“能!”

  事后,我想,作为老师,怎样做比较好呢?第一,到假期时,布置一项假期观察作业,让孩子们每个假期专注地研究一种动物或植物。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学生也就不会“少见多怪”了。第二,在校内,可以组织学生有序地观察青蛙,这既缓解了安全焦虑,也充分利用了身边资源,增进了师生情感,或许还能收获精彩的小作文和小论文。

  作为老师,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像铁轨的两边,承载着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天,有酸甜苦辣、也有豁然开朗一路追随。也许,世间根本没有完美的教育,只有对轨道的不断检修与翻新,才能帮助我们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思考】 生活即课堂,社会即学校。微德育契机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入点小,操作点细,参与性强,学生乐于接受,不仅能收到具体的教育实效,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伦理道德、协作意识、自律意识、文明礼仪等综合素养的显著提高。(唐翠娥)

根据《南方教育时报》、《学海》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微语录
观照个体的“微德育”
教师,请放慢脚步
为诚信教育
设置“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