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5月28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段辛准

  老家的端午节一直没有包粽子的习俗,而是家家户户做白面馒头,半圆形的,内无任何馅,乡亲们称之为粑。

  做粑所用的面粉是自家种的小麦磨成的,劲道、耐嚼,而且嚼得越久,甜味也越浓,呵一口气都能闻到满嘴的清新。

  做好的粑通常有两个用途。一是自家人吃,二是拿来送礼,个儿都特大,乡下人讲究的是个实诚。只是用来送礼的粑通常要精心挑选一番,破损的、样子不好看的都不要。选好后再在粑中央点上一滴红,红白相间别有一番风味。

  儿时曾多次见过母亲做粑,所以做粑的工序我现在还依稀记得。端午节的头天晚上,母亲将买来的粑曲按一定比例放入面粉,再将面粉揉成面团放在一个大的瓷钵里,上面还要盖上一块粗白布,等到第二天天不亮,面团就会发胖,几乎要溢满整个瓷钵,还散发着淡淡的酒香。

  母亲预先会准备好蒸笼,蒸笼是竹制的,有半个锅盖那么大,中间有好几格蒸屉,每格蒸屉都要放一块与之大体配套的粑巾。接着便是做粑,母亲做一个就放进蒸屉一个。

  做粑是个细活,父亲不会做,他专门负责烧水,通常是父亲的水烧开时,母亲的几屉粑也做好了。将整个蒸笼往大锅上一放,热气很快就会冒出来,而我们几个孩子则早早地在锅边等着。好不容易等到粑蒸好,母亲一掀蒸笼盖,那些又白又胖的粑哦,我一口气能吃上四五个。

  那些年月,苕和玉米是家里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以至到现在我看到这些东西都反胃。一年到头能吃上粑的机会也只有在端午节。如今,面对街头巷尾琳琅满目的各式早点,常常会觉得没有丝毫胃口,可每年端午节母亲做的粑我仍然可以吃上好几个,那种独有的味道是一般早点摊子做不出来的。

  如今,母亲已是60多岁的人了,满头银发,步履也显得蹒跚,我们曾多次叫她端午节不要再做粑了,可她依然坚持年年做。我想,母亲或许是想为了弥补我们些什么,又或许是想让我们能记住些什么吧。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大冶市东岳中学)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让书香温暖童年
舌尖上的端午
探访美国“孔子课堂”
咸鸭蛋
童书看台
乔布斯童年的重要他人
不动笔墨也读书
中国教师报千校阅读联盟行动计划2014
炸菜角
绘本里的“哲思世界”
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