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现代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案例:小学语文《渔歌子》
□ 陈月凤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如何把课标精神落实到课堂,真正提高课堂效果呢?下面以《渔歌子》一课的备课为例,谈谈对新课标的理解与转化。

  《渔歌子》是《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该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主题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词,感受田园诗情,品味语言的优美,培养语感。

  四年级的学生,接触诗词这种文体并不多。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语文实践,体会诗情画意。在备课时,可以将新课标转化为背景、字词、意境、难点、情感几个部分:

  1. 了解背景,激发兴趣。作者背景介绍是比较枯燥的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两张图片,分别体现张志和为官时、做渔翁时的情境,让学生根据图片中诗人的衣着打扮猜测诗人身份,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 理解字词,渗透学法。新课标强调字词教学,提出第二学段的字词教学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形声字的字形读准翘舌音和平舌音,再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或参考资料理解字义,最后让他们交流如何写好生字生词。这个过程不仅是在学习字词,更是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习惯的过程。

  3. 创设情境,体会意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斜风细雨”的感觉,教师可以播放幽美空灵的画面,配上曼妙的音乐,创设“斜风细雨”中那种朦朦胧胧、仿若仙境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在“斜风细雨”中垂钓时的悠然自得。

  4. 把握主线,突破难点。“不须归”的内涵是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不须归”展开质疑,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到作者“悠闲自得、乐而忘归”的情感。学生通过实践与探究,弄清楚了“不须归”的原因,自然也就领悟了作者在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5. 反复吟诵,融入情感。教师应该根据文章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在引导学生感知美景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诵读:面对眼前的美景,张志和再也抑制不住,高声吟诵起来……此情此景,张志和深深地陶醉了,轻轻地吟诵起来……张志和多想留在这里,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起来……在这样的引领下,学生的诵读入情入境,如诗如画。

  以上几部分是课堂学习的重点内容,但作为学习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整合与合并,让学生更明确,也更易于接受。本节课我出示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我能了解作者的背景,解决课文中的生字生词;通过阅读与朗诵课文,我能把握主线、体会意境、融入情感。”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如何把课程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
案例:小学数学“圆的认识”
案例:初中英语《Colours and Moods》
征稿启事
“无师课堂”是什么
案例:小学语文《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