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3月2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文化助力教师德行
□ 王定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新形势下提升教师德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唯一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历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新形势下我国教师德行提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注重伦理、道德至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基本八德,人皆应有。“德不寡,必有邻”,在提高师德修养的过程中,教师不会孤单。譬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就不堪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对自己的品德“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的学问“温故而知新”。在当下,面对来自权力、地位、金钱的压力或者诱惑时,教师应坚定政治方向,遵循教育规律,笃信教育价值。不唯上,不唯书,淡泊名利,立德树人。全国1000多万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典型引领、造福后人。

  儒家为主、和而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是儒家文化。教师应突出这个重点,学习儒家学说必须首先熟悉《论语》。儒家之主张,恰是当今教师德行提升之所需。例如,儒家提倡心胸开阔,“君子坦荡荡”;提醒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号召尊重年轻一代,“后生可畏”;赞赏光明正大,“吾善养浩然正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鼓励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有这些,都是教师们应加强的。当然,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既独树一帜又和谐统一。教师在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身德行时,应侧重选择儒家文化之瑰宝,兼顾其他学说之名作。

  与时俱进、应物变化。文化的发展犹如树木生长,在树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病虫害,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树木的生命。为了保证树木健康成长,就要治理病虫害,精心呵护。只有这样,才能让枯木逢春,茁壮成长。有时还要嫁接其他树木,增强树的活力。而所有的这一切,不能离开本根。“五四”运动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主革命时期所创造的文化,也应纳入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范畴。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人文气质,是全球化时代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培育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如今,我们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引领和主导,为多元时代凝聚中国力量指明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代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公共产品。在全面实施对外开放、发展“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尤为必要。所以,广大教师应具有创造意识,对古今中外主要的教育体系、教育流派,或继承弘扬、推陈出新;或学习借鉴、取其真谛;或独树一帜、自圆其说。

  兼容并蓄、务实厚生。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输出文化,也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发挥教化功能,助益国家治理,体现经世致用。广大教师应表现出对人类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珍视,奠定深厚的文化功底。广大教师应在经典浸润下形成良好情感、端正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师要热爱读书,博览群书,同时深谙教育教学规律。要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内容教育学生,比如,爱国、勤学、诚信、友善等。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三字经》《弟子规》到民俗歌谣,许多内容都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典。我们要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延长线上组织教学,更好地教书育人。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传统文化与教师德行
做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
传统文化助力教师德行
呼唤有文化的德育
诗意:传统文化与教师品行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