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成长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4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开小学名师成长俱乐部:自主的成长由此生发
□ 本报记者 马朝宏

  “我找到了实现梦想的那个支点。”一见面,刘小会就对记者说。眼前这个朴实的女孩生于河南农村,从小梦想做教师的她在初为人师的几年,也曾遭遇现实的“打击”。如果不是她的讲述,记者很难想象这个侃侃而谈的女孩曾经一度“hold”不住课堂。可如今站在这里的刘小会,已经找到了那个独一无二的“我”——班主任工作赢得了家长的认可;语文教学研发出自己的特色课程,还成立了自己的社团。她,把这一切归功于“名师成长俱乐部”。

  坐落在山东省德州市开发区的德开小学,是一个年纪轻轻、从村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校,建校历史至今还不到10年。年轻的学校,教师也非常年轻,许多“主力”是“85后”甚至是“90后”。这些“小老师”,一个个有想法、有自信,在教学上有特色,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刘小会就是其中之一。

  士别三日,不少以前熟悉这些教师的人感到奇怪:怎么这些教师进了德开小学,就像换了一个人?同样是教师,他们的发展怎么这么快?

  确实,自2014年2月26日德开小学成立了“名师成长俱乐部”,连校长孟杰、俱乐部秘书长马小红也未能预料到,一个只有30名成员的小小组织,会慢慢成为改变教师们生命状态的契机。仅仅不到两年时间,俱乐部就发展到50多人,教师们发生的变化不仅惊讶了别人,就连自己也常常吃惊——原来我还可以这样优秀?

  “我愿意”,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如今已是副校长的马小红,几年前某个周末乘坐出租车外出,因为是与别人拼车,谈话中便得知这位同路人也是教师,周末去学校参加培训。这名教师一肚子牢骚,百般不情愿,但学校规定必须参加培训,否则会被处罚。

  学校出钱出力搞培训,为何教师百般不情愿?时任学校教科室主任的马小红其实也有这个困惑,她觉得应该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马小红把自己的困惑与校长孟杰说了,后来在德州市教育局工会主席刘民生的指导下,学校尝试着组建“名师成长俱乐部”。这个名师成长俱乐部不同于自上而下组织的名师工作室,要探索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师发自内心、自主自愿的发展模式。

  教师成为俱乐部成员没有任何门槛,全凭个人自愿,但要交纳1000元保证金。俱乐部章程规定,成员一次无故不参加活动,要从保证金里扣除50元,每学期学校保证提供每个俱乐部成员不少于1000元的培训费,3年之后退还教师保证金。

  只要是能把钱自愿放到俱乐部的教师,肯定是抱着"壮士断腕"迫切渴望发展的心情加入的,这1000元就是衡量教师发展决心的“试金石”。最终,有30名志同道合的教师申请加入,确保了俱乐部所有成员是发自内心主动发展的。

  参加俱乐部不是学校的一厢情愿,更不是强求,是学校和教师的双向选择,成为俱乐部成员,学校会为之提供一系列成长的平台、条件和机会,但教师也得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目前,没有一个教师被扣过一分钱,而让教师们欣喜的是,学校提供了可以自主选择的培训机会。两年来,各级各类比赛奖项纷纷花落俱乐部。

  2016年,学校又在协商基础上制订了《德开小学名师成长俱乐部自主淘汰制度》,教师们自愿规定:“一学期既不主动申请培训,也不开发或实践特色课程的成员,以及俱乐部积分后三名的成员,要提出退出申请;如果未能提出申请,且两个学期仍没有达到以上要求的,俱乐部可直接劝退。”可见,教师们变得越来越有自觉性了,俱乐部真正挖掘了教师们自主自愿发展的内驱力。

  “在俱乐部,我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刚刚加入时是一头雾水,在网上一搜,只能搜到名师工作室的材料,与我们的初衷是不一样的。”于是,马小红本着“小马过河”精神,开始了探索实践。

  作为一个组织,总要有制度。制度哪里来?马小红领着大家编写《德开小学名师成长俱乐部实施指南》,有誓词、章程、实施方案、办法、申报表、发展规划表、个人爱好职业特长及发展表、专著出版资助办法、教育考察计划等23项内容。凡事只能“创新”,创新的源泉是集聚教师们的智慧——只要是加入俱乐部的人,对俱乐部的每项工作都有发言权。“因为每个人既是制订者,又是执行者,所以制度的制订和执行之间无缝隙对接。”马小红觉得,这是俱乐部能很快运转并发挥巨大作用的重要原因。

  校长孟杰发现,想要教师“活起来”,“选择”二字极其重要。给了教师选择的权利,就启动了他们内在的发动机。

  只要教师们感到“我愿意”,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张军霞、郑珊珊等教师提出,大家外出学习的机会太少,为此成员们讨论一致通过了自助申请培训的决议,只要是教师觉得对自己的专业特长有帮助,教师可以向俱乐部提出外出培训申请,自行调课,回来在俱乐部进行分享,学校就大力支持。

  两年来,教师们去成都、天津、海南、新疆、江苏……外出学习的教师面对的是俱乐部成员的信任,回来还要与大家传递和分享学习内容和心得,不敢有丝毫怠慢,“学校把这个机会给了我,我一定要珍惜”。

  “你愿意,我服务;你成长,我给力;你唱戏,我搭台;你收获,我发展。”孟杰这样阐述俱乐部成员与学校的关系。

  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我”

  做小学校长多年的孟杰意识到,时代不同了,过去评价激励教师的手段和策略慢慢开始失效。现在的教师更注重自我需求、自主发展,教师的成长,不是学校想把他们“培养”“打造”成什么样,更不是让他们模仿那些已成名的教师,俱乐部必须给教师提供环境和平台,让他们从“发现”自己开始。

  因此,进入俱乐部的教师,首先要填写一份《德开小学名师成长俱乐部教师个人爱好、职业特长申报、职业特长发展远景表》。拿到表格,有些教师蒙了,我还有特长?什么是发展远景?这是许多人在进入俱乐部之前没有认真思考过的问题。

  秦琳,体育教育专业出身,但一直做数学教师。面对“职业特长”的问题,她似乎一下子被“激活”了:小学生最喜欢的就是游戏和运动,而数学又相当抽象和枯燥,那么,何不好好利用自己在体育上的特长,“改造”一下这无趣的数学课堂?

  于是,针对如何创建体育游戏和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秦琳开始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

  比如击鼓传花游戏,秦琳让每个孩子在草稿纸背面写下一个算式,然后她站在讲台上击鼓,学生依次传花,鼓点停止时,花落在谁手里谁就起立,然后接着传,一共停8次。就这样选出8名学生起立读出自己写的算式,然后全班学生再根据这些算式算出得数,并排列大小。因为游戏的介入,秦琳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于是,课前口算接力比赛、丢沙包等游戏纷纷开展起来。“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要比单纯的数学教学效果好很多。”秦琳说。

  现任德州市少先队总辅导员的李彦峰,曾是德开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平时酷爱研究小发明、小创新,对计算机、精密器械也颇有研究。为了发挥他的专业特长,德开小学在中高年级开设了科技课,由李彦峰担任主讲,还组建了“科技制作”社团,李彦峰带着孩子们研究航模、机器人,搞出了许多有意思的小发明,比如“适合盲人或夜间使用的插座”“可内外擦窗户的工具”等,许多作品在全国获奖。

  学校工会主席杨金桂喜爱写作,她以写作为突破口,开始写教育叙事。2012年,杨金桂和多年前就开始做童话教学研究的马小红一起开发的校本课程《遨游德开童话世界》获省级特色课程一等奖。现在,马小红作为俱乐部负责人,带领一个“课程研发团队”:王凤静的创新班级管理研究、左培的微课程开发、石小燕的啦啦操课程、王海新的家校共建研究与实践……只要认真地发现和挖掘,每个教师都有“特长”,而这就是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2016年,俱乐部鼓励每个成员要研发自己的班本课程或校本课程,支持他们建立自己的职业个性工作室,帮助他们实现课程开发目标。

  离开“高大上”,让研究“落地”

  有的教师总觉得“名师”离自己太遥远,而专业成长、教学研究这些字眼又那么“高大上”,“我一个普通的教师,怎么能成长为名师?”

  教师们的这种困惑,是他们成长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什么样的教师是名师?孟杰和教师们经过反复讨论,最终这样界定:一是有自己的职业特长;二是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他们经过实践研究,认为名师应该具有6个习惯:发现、创新、反思、研究、勤奋、写作。“职业特长好比种子,好习惯好比阳光雨露,只有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种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孟杰说。

  这样的标准让“名师”远离了“高大上”,每个教师只要努力,都可触及。俱乐部为每个成员制订了阶段性发展目标:一年找准自己的职业特长,至少培养3个好习惯;两年成为校内外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至少培养4个好习惯;三年努力争做教学名师,力争有专著出版,培养6个好习惯。

  教师是否养成了某个习惯,德开小学有明确的让研究“落地”的标准。比如创新的习惯:连续两年且每年都有职业创新成果;在区级以上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区级以上教学研讨、观摩课(赛课除外);具有个人独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和成果,并在学校推广,同学科教师应用率达到50%;科研成果在市级以上获奖;开发、编写校本教材;自主申报校级培训或研讨课,在学校社团活动中表现出色,有相关获奖证书或反响较好的交流材料等。

  从发现“我”到发现学生

  教师的成长为了什么?首先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不少教师加入俱乐部之前,或是觉得课堂教学举步维艰,或是班级管理出现问题,或是发展遇到了瓶颈,还有的教师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团队。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们慢慢发现,当自己踏上成长之路,当与同事们携手前行,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困难,而且前途风景无限好。

  2013年开始尝试“零作业”改革是德开小学值得说道的改革成果。学校将每天最后一节课改为自习课,由教师指导学生统一完成作业,放学后不再布置书面作业,而代之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性作业,并划分为实践型、体验型、探究型、劳动实践型等几大类别。

  秦琳之前一直努力在做的游戏教学,让她能够轻松地成为“零作业”改革的“先锋部队”。提高课堂效率是“零作业”的前提保证,而课后作业的设置,其实也是教学游戏化、生活化的一种尝试。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左培深有感触:“零作业的前提是确保学生在课堂消化吸收学到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功底”,零作业就意味着“放任自流”。

  有一次,秦琳的课后实践作业是测量鸡蛋的体积。本来是让两个家庭住得比较近的学生共用一个烧杯测量。因一个学生有事,导致另一个学生不能及时取到烧杯。然而,未能取到烧杯的学生自己找道具想办法量出了鸡蛋的体积。“当作业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去完成。”秦琳发现,除了研究自己的专业,最主要的还要研究儿童,研究儿童的发展与心理,儿童是多种可能性的集合体,他们自由的想法会给教师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灵感,教师的职责是保护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发展并引导他们快乐成长。

  真正的教育源自发现,当教师发现了“我”,才会去发现学生,而只有发现学生,真正的教育才可能发生。

  两年多的俱乐部生涯,让教师们深切感受到,做教师就是要寻找自己的内动力,从内心自发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研究,才能真正地走上名师之路。而学生也是一样,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真正的教育是发现学生,所有的教学都要围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展开。

  当专业研究兴趣变成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和生命成长的终生信念时,他们开始突破各种束缚,大胆地追逐自己的教育梦想,不断开拓自己的空间。名师成长俱乐部就是这样的平台,让自主自愿的成长由此生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苏鲁支语录
德开小学名师成长俱乐部:自主的成长由此生发
校园拍客
一节课的坚持
歌声里的青春
话题征稿
相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