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现代课堂·思想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4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栏 解码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教育观 (四)
李 平 北京市房山区第二中学校长助理 杜金山 本报特聘专家、山东省兖州一中原校长

  李平:外在决定论、主体互动论、主体决定论,三者各有千秋,关键看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从教育的宏观决策或从一个人长远发展看,外在决定论更接近真理;从办学或从某一学段上看,教育的结果不取决于互动双方的任何一方,主体互动论更接近真理;就微观层面上的教育而言,条件已经固定,互动已经结束,教育的效果完全取决于个体,似乎更接近真理。

  教育的组织者应想方设法关注互动的发生、互动的有效性和深刻性,既要在个体层面又要在个体间产生认知冲突,只要时间资源允许,冲突越深刻,教育效果越好。在微观层面,作为学习的认知主体,此时应该一切向内求,想方设法用理智控制情感,实现知识的内化。

  杜金山:你总结得很好。高效课堂正是基于上述学理,极端重视师生、生生交流和学生学习的内求。那么,根据三个决定论,一所学校如何打“翻身”仗?一个班级或一个教师如何实现对别人的“超越”?

  李平:显然,这属于中观层面,只能从交流互动的效果、效益上追求。此时,如果过分强调外在决定论,其实就是为自己的惰性和不思进取辩护。

  杜金山:一个学习者,如果想实现学业的进步、自我发展和超越,应该怎样做?

  李平:在微观层面上,任何个体的外在条件都是固定的,若想实现对他人的超越,唯有两条道路,第一,在互动阶段积极参与,并追求参与效果的最大化;第二,在内求阶段全身心投入并注意选择正确的方法。无论哪个阶段,都必须主动!

  

  杜金山:好,我们已经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高效课堂为何高效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谈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何我们在学校、班级甚至社会管理过程中,最常出现的现象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我们的教育在这里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该承担多大的责任?

  李平:是的,我们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总像在扭秧歌,在强烈的左右摇摆和不断的左右矫正中费力前行。有的学校,把校园搞成了军营,极端强调集体的价值追求;有的学校,极力标榜民主性,极端强调个体的价值追求。两类学校都有自己的道理,一次次地引发激烈而无结果的争论。开展高效课堂实验的许多学校,却作出了许多难能可贵的探索,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杜金山:一个人能够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根本原因是有一个强大的自我在进行调控。弗洛伊德认为,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自我,是另外两个我的协调者。一个健康的人,有完善人格、稳定性格的人,他的自我一定足够强大,能够很好地调控自己的超我和本我状态,做到在超我状态时不完全被规则绑架(一管就死),失去自我向某一方向大幅度摇摆时,又不会在本我状态被自己的本能和欲望控制(一放就乱),失去自我向相反的另一方向大幅度摇摆。

  李平:能够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的人,就是自我足够强大的人。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群体,才有可能实现“活而不乱,管而不死”。

  杜金山:是的。强大的自我是人性之舟的压舱石,是欲望之海的定海神针。其实,每个人天然都有这样的正能量“包”,问题一定出在后天的教育上。厘清这个问题,涉及两种教育途径和方法的顶层设计,不从顶层上分析,那个争论永远不会有理性的、彻底的解决方案。群体的基础是个体的人,虽然作为群体的“人”更缺乏理性,表现得更为感性,但依然可以从个体的人出发找到群体的“人”存在问题的原因。

  

  李平:您说的两种教育途径和方法的顶层设计是指什么?

  杜金山:我想你一定承认,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的婴儿,都有生命的内在程序,其内心都有一个原始的、正能量“包”。或者说,每个孩子都是带着这个能量“包”来到人世的。注意,这个正能量“包”遭遇破坏的唯一渠道,就是向里面注入负能量,而这个“包”里的正能量,就是托起自我的基础。

  一种教育的顶层设计,不仅不会轻易损坏这个能量“包”,还会想方设法继续向这里注入正能量;另一种教育的顶层设计却往往没有这种保护意识(保护儿童),看似无意间、经常性地向这个“包”里注入负能量,使能量包的正能量被抵消得越来越严重。

  就后一种情况而言,在许多教育者那里,严格管理变成了严酷管理、严厉管理,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批评。所以,那个正能量“包”被过早地输入了太多的负能量,正能量被负能量遮盖的现象非常严重。

  相对而言,一些学校和家庭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有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开始尊重儿童天性,注重儿童的积极情绪体验,给儿童输入正能量。这样的儿童,负能量很少,正能量没有被遮盖,自我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李平:从高效课堂走出来的孩子,不仅阳光和自信,而且有较好的规则意识、公共空间意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身都有对自我的呵护意识。

  杜金山:其实,这个理论并没有什么奥秘,但为何那么多家庭、学校不主动采用这样的教育设计呢?除了部分人真不知道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事关教育者的智慧和能力。对儿童采取高压、控制的管教方式,是相对容易而又省心省力的。第二种设计,对教育者本身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教育者有发现儿童、找准契机发展儿童和成就儿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当孩子进入心理断奶的青春期时,教育者要承受极大的压力,要学会理性的宽容、适当的介入和耐心的等待。

  李平:高效课堂的设计及其对教育的追求,不仅那些单纯的应试者难以理解,甚至连一些改革者也难以理解,这应该是原因之一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微语录
信息技术服务教还是学(二)
“高效课堂”的教育观 (四)
课改代际的重新划分
漫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