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现代课堂·思想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4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栏 李解课堂
课改代际的重新划分
□ 本报记者 李炳亭

  教育有可能是一种回归。不是说今天的教育就一定代表着人类的高水平,也不是说今天的学校就一定能代表办学的高水平。当然,硬件和投资的高水平除外。

  两千年前的学校不开设英语,也没配备多媒体,但那时的学校却在突出这样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究竟谁更“现代化”?今天的学校教育究竟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这真是共识吗?是的。判断一种教育的优劣和先进与否,只需要走进课堂看一看。应试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竟然让一些中国校长趋之若鹜。

  不是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教育,无异于毒疫苗、毒奶粉、毒大米,当“邪毒”成为一个社会见惯不怪的常态时,改革兴许是唯一一根能救命的稻草了,可依然有人在反对改革。所以,中国教育迫切需要有一批“明人”。“明人”就在课堂,他们决定着明天的中国——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无须再与人争执教育做得怎么样,也无须表白什么样的课改更代表方向。其实,只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就足够了,教育究竟为什么?课改究竟改什么?

  假如有一种课改,只是在改变“课堂结构”,而且改革的目的只是为了升学,那这样的课改不能代表未来的方向。

  假如有一种课改,只是在改变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即便这种改革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学习能力,这样的课改也不代表未来的方向。

  假如有一种课改,只是在改变教学关系,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即便这样的课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知识之外的合作、探究能力,这样的课改依然不代表未来的方向,因为这样的课堂仍然需要“升级”。

  只有一种课改,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修心,强志,壮胆,开智”的过程,实现“转知成智”的目的,这样的课改就是在接续“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道德血脉,这样的课改已经发生了“质变”,完全从知识教育中超拔出来,涅槃重生了。这样的课改代表着未来的方向。

  改结构是第一层次的课改,改方法和思维是第二层次的课改,改教学关系是第三层次的课改,改育人目标和教学意义才符合“道”,才是根本的课改,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河南圣陶学校是这种课改的代表学校。

  课改改什么?任何人都可以尝试回答一下,然后把课堂之马拉出来遛遛。你连小组是个什么“组织”都不理解,连教育原本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都要质疑,你连课改的第一层次都没达到,你只是在借助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手段生产“毒疫苗”。

  最后概括一下,一代课改改课堂结构,二代课改改教学方式和思维品质,三代课改改教学关系,四代课改改教学意义。一代比一代更加完善,也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目的如果是为了道德,那就有可能会选择“回归”。我其实很不情愿分“代”,这有一较高低的嫌疑,课改人恰恰应该联起手来,“成势”才能“成事”。之所以分“代”也是方便分辨课改的真伪,防止鱼目混珠。

  其实,圣陶和杜郎口也未必是完美的,“物壮则老”,但他们一直在“止于至善”,他们至少是“正”的,这在今天显得多么尤为难得,他们的出现,给了我们多么大的信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微语录
信息技术服务教还是学(二)
“高效课堂”的教育观 (四)
课改代际的重新划分
漫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