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现代课堂·问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4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意在批判中走向丰盈
□ 王在恩

  批判性思维偏重理性,而古典诗歌更偏重感性。两者能不能融为一体?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诗意在“批判”中能得以丰富、丰盈、丰满!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能让师生更好地体会诗歌语言的绝妙之处,古典诗歌的意象才更能展现出特有的魅力。这样的课堂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在知识上获得长足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延伸了思维的深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下面,我以《古代诗词曲五首》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跨越典故,活化诗歌意象

  有的语文教师存在一种惰性思维,他们一直以为古典诗歌让学生背会就行了。古典诗歌有许多典故,如果只做简单理解甚至完全无视,原本丰富的意蕴就会大打折扣。

  《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中的颔联所用典故不仅精当,而且意味丰富。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步骤:首先,让学生读这联诗,重点关注两个词语“怀旧”“到乡”。其次,让学生说说上下联中有哪些不懂的内容,找出“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然后引导学生看注释,并说说典故的含义。第三步,把译文发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含义,再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典故用的是否合适。第四步,把上句的“空”换成“哭”,把下句的“翻”换成“恍”,让学生对比进一步体会。第五步,让学生再读这首诗,体会223结构对诗歌意蕴的影响。

  上述的教学步骤展示了批判性思维的魅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活跃、投入,不断有妙语呈现。比如有学生说,“闻笛赋”的典故意义极为丰富,把作者的痛苦、思念及对朝廷的怨愤都暗含其中,一个“吟”字使作者的形象宛然在目!还有学生说,“烂柯人”这个典故更好,我能感受到刘禹锡回到家乡后恍如隔世的沧桑感……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诗歌的含义得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思考则更为深入。因此,在我看来,一个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一定要多多创造学生参与“批判”的机会。

  “矛盾”突围,扩展诗歌张力

  诗歌赏析的经验告诉我们,关注有鲜明矛盾的意象之间的关系,对于诗歌鉴赏和诗歌教学非常重要。

  古代诗词中有许多矛盾之处,比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有明显的矛盾之处。“我欲乘风”去天上,为什么“又恐”?“高处”为什么“不胜寒”?

  以这几句诗的教学为例。第一步,让学生找出这首诗中明显矛盾的词语?学生不难找出“欲”“恐”两个字。第二步,让学生思考苏轼为什么“欲乘风归去”。第三步,解读“恐”的含义,让学生对“恐”有更深入的理解。第四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其中的矛盾和深刻含义。“乘风归去”读出一种期望,适当上扬;“又恐琼楼玉宇”中的“恐”适当用延长音来读,读出苏轼心中所想;最后一句中的“寒”一定重读,读出苏轼内心的悲凉。

  上述的教学过程,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正视矛盾,拎出矛盾;议论矛盾,解开矛盾;走向纵深,化解矛盾;走出矛盾,扩展诗意。这种从矛盾中突围的学习,是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学习,也是最有效的学习。

  参透哲思,批判中走向纵深

  有哲思的诗句,比耳提面命式的说教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古代诗词中有哲思的诗句不少,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诗句,皆形神兼备、诗意盎然,咀之嚼之诗意无穷。

  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例,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倒推的形式。第一步,让学生说说最后一句的“此事”是什么事,如何才算“全”。“此事”,有的学生肯定会说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第二步,让学生对“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进行配对,然后再让学生说说整句诗的意思。第三步,让学生结合文学作品和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你是不是也有过作者这样的感受……

  我觉得,在参透带有哲思的诗句时,一定要把握哲思的根本,进而解透意象的内核,让生活和诗意结合,并让学生辩证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诗歌的纵深处。

  新的时代要求教师把批判性思维引进课堂,引入古典诗歌的教学,引入其他文本的教学,进而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思考力和创新力,我想,这才是当下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学到深处 思到多元
课堂资讯
课改:直面问题方有未来
诗意在批判中走向丰盈
让学习经验在丰富中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