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现代课堂·问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1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谈课改,绕不开教学关系这个关键词。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处理?师与生的关系如何转变?且看专家为我们梳理从古至今教学关系的变化……
改课的演变
□ 柳夕浪

  尽管课改不等于“改课”,但至今一线教师能做也必须承担的主要任务还是“改课”。所以,上好课是教师的天职。那么,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呢?

  教学关系的两次转变

  教学问题本质上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对好课的追求集中表现为教与学关系的处理。近百年来,在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关系上有过两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是从“不讲”到“满堂讲”的转变。

  中国古代,学生学在官府,自春秋战国便出现大量私学。私塾教师上课,重经典背诵,不讲或很少讲,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那时的人们并不认为“不讲”是好的。但塾师为何不讲或很少讲呢?这不只因为其见识有限,而是因其生活清苦,不愿意讲。清朝塾师主要处于社会下层,往往边读边教边参加科举。晚清塾师生活更加贫困,一些农户聘请一位塾师,常常没有薪水,而采取轮饭制。于是出现像胡适母亲一样给塾师红包的现象,从而让教师能多给胡适讲讲课。  

  清末开始从私塾向现代学堂转变,受到西方五步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总括、应用)的影响,教学也从“不讲”发展到“讲”。这显然是历史性进步,并逐渐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当时,整个课堂教学注重发音准确,谈话完整;多用实物,直观教学;反复温习,读讲纯熟。曾经好教师的标准是讲功甚好,学养深厚。

  当代教育专家斯霞在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时说:“那时候,我认为,反正一学期只要教完这一册书,慢慢地教就是了。‘开学了’三个字,教学进度规定教三课时,我就教三课时,还被认为是有本领,教学经验丰富。年轻的老师听了课说:‘我要向你学习。要不听你的课,我最多只能讲一刻钟。’那时,她说这句话是诚恳的。”

  此后,课堂教学开始了从“满堂讲”到“精讲多练”的第二次转变。

  新中国对课堂讲授的批评,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场关于《红领巾》公开课的讨论。1953年,北京第六女子中学教师吴健英上了一堂观摩课,内容为课文《红领巾》中的一段。听课的人里有苏联专家普希金。这一课是由组织教学、检查作业、进行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等5个环节组成,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艾戈尔卡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精神。课后的评议会,大家提出了许多看法。普希金作了总结性发言,提出了如下意见:

  第一,课文各节的分量分配不当。课文共7页,已经讲了4小时,看情形还要讲两小时,7页内容用6小时讲是不应该有的现象。通常研究高深的哲学,也用不了这么长的时间。这样分段讲解,不可能让学生对整个作品获得完整的印象。

  第二,教师很积极,但学生没有产生积极的状态。教师讲了40分钟,而学生只讲了5分钟。这样的比例是绝对不可以的,应当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讲。

  第三,语言和文学的相关知识讨论太少。语文课如何上?应该明确语文课的性质和特征,而不能把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

  其后,一批专家和教师开始讨论、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并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如何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尝试教学法”的尝试

  改革开放后,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一线教师进行了持之以恒的实践探索。以教师邱学华尝试教学改革为例。他认为,学生不主动的病根出在“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因此萌发出反其道而行之的“先练后讲”想法。上世纪80年代,他提出“尝试教学法”,并对此展开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出“尝试能学习,学习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尝试教学理论及基本模式,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尝试教学法”的影响非常深远。第一,它促使教学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先讲后练”到“先练后讲”,教学程序调整促使教学关系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学生从一味听讲、被动练习到有了自己的尝试性学习,激发了内在的学习需求,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教师需放手让学生尝试,不告知已有的结论,其角色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第二,扎根中国教育的土壤。邱学华曾多次提及“尝试教学法”源于《易经》的“童蒙求我”,并从孔子、孟子、朱熹等人的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与欧美流行的“发现教学法”“儿童中心论”相比,“尝试教学法”更符合中小学生学习的实际,有利于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洋思中学的颠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洋思中学在教学关系变革上更进一步。这是一所1980年建校的农村初中,两年后就面临倒闭的尴尬,学生厌学、辍学、转学现象极为严重,家长、社会的意见很大。学校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死教书,课堂存在严重的“低效、无效、负效”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首先要求“当堂完成作业,且时间不得低于15分钟”;在此基础上,学校又提出“学生课堂自学时间不得低于15分钟,教师讲课不得超过15分钟,学生课堂作业不少于15分钟”,初步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堂自学、课堂讲解、当堂完成作业”的教学策略;再之后,学校提出“取消课前预习、课上学生先独立学习、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教学、当堂完成作业”的改革举措。

  上世纪90年代初,洋思中学形成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雏形,随后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细化研究,出台了《洋思式初中教学评估标准(试行)》。至此,“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基本成型。

  与“尝试教学法”相比较,洋思教学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突破:第一,对课堂教学流程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学习时间给出严格规定;第二,引入“生教”环节,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这样,学生的“学”就不只是独立学习,还包括彼此间的相互学习,而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策略地引导“生教”,进一步丰富了“教”与“学”的内涵;第三,构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配套制度:制定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分表、教学质量承包责任制、教学中的“十不”等。其中“十不”是指:不布置课前预习、不进行课始复习、不课始讲解题旨、不轻易提示……这些规定很具体,一反传统课堂教学常规,操作性很强,确保改革举措能在常态课堂有效落实。

  洋思中学的改革,无疑是给传统课堂开出的一剂猛药,在当时起到了“颠覆课堂”的疗效。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其虽有批评,但主要集中在模式化上。不过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杜郎口中学的突破

  说到本世纪初的课堂教学改革,不能不提杜郎口中学。这所地处山东省茌平县的农村学校,最初的改革也是因为学校教学效率低下,甚至面临倒闭的危机。杜郎口中学以课堂时间为改革突破口,经历过“0+45”(教师不讲,把课堂时间彻底还给学生)、“10+35”(教师讲授辅导控制在10分钟以内)等模式。2005年学校总结提炼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板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后来针对“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又进行了改进,形成“导学-互助-探究-展示-总结”的自主学习模式。学校还组织开展全体教师过关课活动,推进“一谈二警三停”的管理机制,奖优罚劣,激励大多数,强势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不难看出,杜郎口中学自主学习模式对“尝试教学法”、洋思教学模式进行了借鉴,但这所学校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有自身的显著特点。第一,不只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同时赋予课堂学习新的内涵,重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学会思考等;第二,凸显了以学生互动、质疑为主要活动的课堂展示。课堂展示中学生态度大方、声音洪亮、语速适中、肢体语言恰当、有感情和活力……这些不只是锻炼了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坚持“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的理念,校园里洋溢着成长的快乐,散发着勃勃生机,感染着每位来访者。每天,从四面八方来的参观学习者成为偏僻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迄今为止,学校接待国内外参观学习者逾100万人次。

  新绛中学的创新

  时间回溯到2005年,山西省新绛中学的课堂面临着与当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同样的问题:“讲”几乎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学生仅靠听讲和做题来学习,课堂上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课堂变成了“睡堂”。

  针对这些情况,新绛中学展开“半天授课制”教学改革。首先,学校提出学案课堂理念,教师通过编写和使用学案进行教学。其次,学校围绕学生展示进行深入探索,改造课堂学习流程,提出学生在课堂以“学习报告”为主,展示交流自学成果,杜绝课后布置作业。再次,学校推出半天授课流程,采用自主课和展示课两种课型进行实践操作……

  其中,自主课上学生在学案引领和教师指导下读书、思考、查阅、交流,请教老师、观看视频并完成学习报告。教师了解学情,参与交流,答疑释惑,验收学习报告,收阅展示方案并完善教学设计。学生在第一天后半天自主学习,为第二天的展示课做准备。展示课上,师生按照事先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学生展示问题、展示成果、展示学习报告,师生互相交流、质疑,教师主要以点评和引导为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记录新生成的问题,问题解决了,就不再需要课后作业。

  从2010年开始,新绛中学所有班级实行半天授课制,通过导师制、微课视频、网络学习等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指导。同时,学校设计了与教室相连的“三城”(读书城、电子城、实验城),为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展示提供必要资源。

  新绛中学实施半天授课制时间并不长,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实施以来,拉动了全县课改的序幕,引领全省50余所学校课改的潮流,吸引了全国各地数万名教育工作者来校参观交流。

  不难看出,新绛中学在“尝试教学法”与“先学后教”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所学校的“先学后教”不是以一课时为单位,而是以一天为单位,学生第一天后半天以自主学习为主,第二天上午进行展示交流和教师辅导,是一个翻转的“大课堂”。同时,新绛中学也有对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的借鉴与创新,展示活动被进一步放大为主要课型,以专题学习报告为主要形式。同时,学校还建立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支持系统,包括小组学习导师制、“三城”资源……

  反思从“满堂讲”到“精讲多练”的过程,下面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60余年的课堂教学改革,竟然针对的是同样性质的问题: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不高。这说明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而且与班级授课制度有着内在关联,固定班级、大班额为教师讲授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在我看来,可能真正的问题不是讲与不讲,而是讲什么,我们能不能给学生带来货真价实的东西。倘若能做到“听君一话席,胜读十年书”,讲又有什么不好?

  第二,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无法厘清所谓先后顺序。但从某些局部环节看,却有分清先后顺序之必要。现在的许多课堂展示以学生活动为主,其实在课堂展示前后,教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我们没有直接观察到,但却不能忽略,否则会引发对教学活动的误解,以为有了学生的自学基本就够了,教师的指导不那么重要。其实,一旦学生真正主动学习,对教师的指导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针对教学活动的“少慢差费”问题,提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如何客观检验课堂教学的效率?这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课堂教学研究的大难题。千万不能急功近利,仅以考试成绩检验课堂效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何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才是更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面对课改,我们何去何从
教与学的关系之辨
改课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