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5日 星期三
破除“择校热”不能靠校长
□ 胡欣红

    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殷涛拒绝为成绩优异的女儿小升初择名校,而是让女儿就近入学,就读自己所在的外来务工子女占大多数的朝阳中学,这让他承受了来自身边人的不少压力,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在作秀。最近,殷涛的一篇文章《校长的孩子都去择校了,谁会相信我的教育理想》又让他成为“网红”,殷涛的做法获得了常州市教育局的力挺和点赞。

    在全民择校的大环境下,殷涛“拿女儿的前途开玩笑”的做法确实值得钦佩,朝阳中学的许多家长深受感染,纷纷表示只要校长的女儿在,自己的孩子也不转学。不少网友也力挺殷涛,“校长把自己的女儿放在了‘家门口的学校’,我又相信‘优质均衡’了”。主流媒体同样予以高度肯定,认为此举具有示范意义,有助于点醒“择校狂”家长,帮助破解高烧不退的“择校热”。

    点赞之余,有一个问题值得引发进一步思考:殷涛的“网红”行为究竟有多大说服力?能不能成为常态?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校长拒为女儿择名校的行为并不具可复制性。简而言之,校长的孩子可以有不择校的“底气”,不是校长的孩子恐怕就不敢轻率尝试。因为同样的“纠结”,普通人与校长大不相同。

    众所周知,好学校也有水平一般的教师,薄弱学校同样有优秀教师。而且,孩子学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得到教师的真心关爱与帮助。校长的孩子就读于本校,无需校长本人给出任何指示,必然会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而普通人的孩子是否能“雨露均沾”则是一个未知数。因此,选择教师整体水平较高的名校,让孩子不用通过“额外”关照就能获得良好的教育,自然成为绝大多数家长的首选。

    事实上,即便完全不用担心孩子进校就读之后是否会得到“关照”的殷涛,做决定的那段时间,夜里也经常失眠,最后是顶着各方压力,为了印证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作出了“表率”。试问,如果不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的教育者,会如此抉择吗?校长尚且如此艰难,更何况有“后顾之忧”的普通人?

    因此,校长拒为女儿择名校只是个例而已,不宜过度拔高解读。要想真的破除“择校热”,绝不能将希望寄托于个别校长的“冲锋陷阵”上,必须从推进教育公平的源头抓起,让学校在各具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均衡发展,尽可能满足学生和家长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当然,学校特色发展和教育均衡的推进需要一个过程,在“择校热”一时难以有效缓解的情形下,切不可停留于一味抨击的僵化思维。换个角度看,“择校热”并非洪水猛兽,也在有力地倒逼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切实转变观念,顺势引导家长理性择校。

    其实,许多家长的选择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不仅助推了“择校热”,而且还耽误了孩子。举例而言,那些本来应该适合接受职业教育或普通高中教育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家长千方百计地将之挤进重点高中,结果在班级学习成绩总是稳居末尾,在长期而且无解的巨大压力下,轻则自暴自弃,重则逼出心理问题……这种因为择校而悔不当初的家长和孩子,我就遇到过不少。但可悲的是,依然还有不少家长前赴后继犯着类似的错误,岂不哀哉!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衢州二中)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