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5日 星期三
“菠菜园”里的幸福教育

    (上接1版)

    起初,为了更好地推广“自能学习”,学校采用了“三环六步”模式,但好的学习形式一旦模式化,慢慢就会僵化。于是,苏建祥果断“出模”:打破“自能学习”单一的“形”,仅保存其“神”。

    “自能学习”的“神”可归纳为6个关键词:学生“自主、质疑、习惯”,教师“激发、引导、提升”。苏建祥强调,最核心的是质疑和激发。学校每个班级每周都会评选“质疑之星”。起初,以数量论,谁提问的数量多,谁就能上表扬榜。后来提问蔚然成风,就改为表扬最有价值的提问,由“质疑之星”一跃成为“善问之星”。

    这个做法,可以追溯到当年苏建祥的化学课堂。苏建祥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次课上,他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一片沉默。几次询问之后依旧沉默。苏建祥就说:“那大家就自己看书,找问题。”这节课,他果真没讲一句。

    再上课时,无数个写满问题的纸条课前就汇集到课代表手中。孩子们知道,“找不出问题苏老师不上课”。最终,学生花较少时间就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以至于高考前,化学课代表向苏建祥申请:我可不可以不上化学课。苏建祥高兴地同意了。两个月后,化学课代表用一张心仪的“985”高校录取通知书回报苏建祥的信任与支持。

    与此同时,苏建祥还强调“激发”,但他的“激发”不“激越”,总是以看似漫不经心的姿态,在学生毫无察觉中完成。

    可是,怎样让学校决策成为所有教师的意志呢?

    2015年暑假前的一天,苏建祥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动员说:“我们将自编一套《自能导学》丛书,有意愿参加的教师可以报名,但事先声明,你们是志愿者,没有报酬。”编写丛书既是学校承担的省级资助课题《自能学习与自能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又能倒逼教师们进一步思考。但问题是放假在即,大家都有自己的安排,谁愿意放弃假期来干没有报酬的事呢?苏建祥认为,志愿代表心甘情愿,是无私奉献,这里有比物质报酬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但教师们能理解他的用意吗?

    几天后,苏建祥惊喜地发现,几乎所有相关学科教师都报名了!就这样,经过一个暑假夜以继日的努力,丛书顺利出炉。

    看着厚厚的6册书,苏建祥心头溢满了幸福:完成任务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大家对幸福有了共识——奉献往往比索取更能带给我们幸福。

    最好的状态就是校长无权

    在博才实验中学,苏建祥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三无校长”:无事可做,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无事可做,是因为事务性工作都有对口部门管理,校长不用再陷入日常琐事的“泥淖”,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思考学校发展大事;无处不在,是校长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是管理的至高境界,通过“无事可做”的有序管理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依靠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好校长?苏建祥的答案是:“最好的状态就是校长无权。”

    校长无权怎么管理学校?

    博才实验中学的管理有三个层面: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学术治校。民主治校、学术治校在博才实验中学可不是说说而已,但凡有关利益的大事,都由学校全体师生或学术委员会决定,苏建祥只做最后审核。比如校聘教师选拔,学校实行“教研组长学科专业责任制”,即“谁进人,谁培养,谁负责”。

    “人才和时间一样都是转瞬即逝的,所以我们要精简程序,下放职权,让教研组长有专业拍板权,这样才能挖到人才。”苏建祥说,何况“教研组长学科专业负责制”一并把新教师的培养问题给解决了,何乐而不为。

    博才实验中学每两年评一次“感动博才·魅力教师”,整个过程阳光透明。首先由各工会小组推选出60人,再经过微信投票选出前30名,然后校内教师投票。为了防止被票数绑架,学校实行微信投票与学校投票相结合,注重各学科的平衡,最后选出8名光荣而幸福的“感动博才·魅力教师”。结果公示后,大家都服气。

    在博才实验中学,《自能学习歌》的诞生也是民主治校的结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能学习”,苏建祥写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词,请校内外专业人士谱曲。起初有4个版本,由全校学生进行投票,选出最终版本。

    “歌是写给孩子们的,当然要他们喜欢才行!”苏建祥笑道。

    这个“身上无权”的校长,在师生眼里少了威严多了温情,少了距离多了亲切。一次教师们闲聚,“善解人意”的校长陪着一帮“吃货”教师走遍大街小巷寻小吃,大快朵颐后,又陪着教师们漫步江堤,直到凌晨。

    这样的事情在博才实验中学还有许多,放权也打通了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教师们个个干劲十足,而苏建祥周边却“清净”了许多,既少了“帮忙”“拜托”的请求,也不见了抱怨和叫屈的声音。平时,苏建祥在或不在,学校都能有序运行。

    “菠菜园”就是一间大的“幸福教室”

    在“菠菜园”,办学目标是“助力每一位师生幸福成长”,这也是“菠菜园”理想的教育生态。关于这句话,还有许多故事。

    起初,苏建祥的想法是:让每一位师生幸福成长。在参加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班时,苏建祥就此请教专家,专家轻轻地问了一句:教育的影响有那么大吗?

    这轻轻一问,在苏建祥心中留下重重的回音。正视学校教育的能力,经过反复斟酌后,苏建祥用了“助力”一词。

    对“每一位”,有人曾提出“所有”更简洁。但苏建祥认为:“所有”强调的是整体,“每一位”强调的是个体,是每一个独立与他人不一样的个体。

    学校有几名自闭倾向的学生,苏建祥对他们“另眼相待”,建立详尽的成长档案,每学期还有专门的个性化教育方案。

    在博才实验中学3年,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至少一门运动健身技能、一样乐器,个个能登台表演。可是,有自闭倾向的学生也要登台表演吗?不如让他们做纯粹的观众。

    苏建祥不同意,学生哪怕没有一句台词,只要站在大家中间,就有存在的价值。于是,在情景剧里,有自闭倾向的学生就出演了树下看书的孩子。

    演出当天,学生家长都来了。看到自己的孩子登上舞台,家长泪如泉涌……

    办学中,苏建祥总是着眼于“师生”,他强调:“学生需要幸福,教师也需要幸福。我无法想象,一个不幸福的教师能够培养出一班幸福的孩子。”

    对1435班班主任李燕来说,幸福是那样真实而细腻。一个周末,苏建祥把她和几位科任教师邀在一起喝茶,聊着教育话题。喝茶聊天,是苏建祥的一种工作方式。

    这次,苏建祥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他的孩子就在李燕班上,平时很喜欢阅读。为了引导孩子阅读,苏建祥买了一本爱因斯坦《相对论》和一本《爸爸说给儿子的悄悄话》,看似随意地放在儿子床头书籍的最上面。几天后,苏建祥发现儿子并没有阅读,而是把这两本书放到了下面,苏建祥又不作声地把两本书放到了最上面。就这样,儿子放下去,父亲放上来,几个回合后,儿子终于认真地把两本书看下去……

    “校长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我一向对学生严格有加,那次聊天后开始尝试用和风细雨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更多地去理解学生、包容学生,教育效果明显改善。”年轻教师李燕笑着说。

    对于一个有上进心的年轻教师来说,有什么比听见自己拔节成长的声音更幸福的呢?

    年轻教师贺炜石的成长同样得益于学校的助力。他毕业于湖南师大文秘系,不是教育科班出身。学校打破常规,让他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列席学校校务会,负责学校宣传。苏建祥还专门给他“加餐”,要他完成学校自能学习与素质教育的论文。几年下来,贺炜石的教育素养明显提升,如今已是校办公室副主任。

    在“菠菜园”里,只要奋进,总有舞台给你展示。黄赛、张瑞芳、刘继承、徐亚雄、朱义波……许多年轻教师在这里找到了职业幸福。但苏建祥仍不满足,如何让师生更幸福?在参加湖南省教育厅首届未来教育家班学习时,他曾求教于湖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楚廷,张楚廷先生提醒他:“关注幸福的同时,也要关注不幸福。”

    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如今在“菠菜园”,苏建祥很注意倾听那些“不和谐”的“音符”,把这些作为努力工作的方向。

    “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大孩子领着一群不完美的小孩子一起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要用情怀作舟,渡人渡己,让学生和我们一起走向完美,走向幸福。”在去年教师节大会上,苏建祥如是说。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