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学校课程改革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四川省成都市双林小学凝聚以“科学+人文”为内核的“双馨”教育理念,针对小学生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的生活为经,以现代人的核心素养为纬,建构双林特质的“馨”课程,尽可能促进学生快乐生活、自由成长。
新理念,“馨”课程
□王维令 邬 江

    课程目标

    建构双林特质的“馨”课程体系,奠基学生适应发展需求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课程成为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整体提升教师的课程创生力和执行力。

    课程设置

    课程设计思路。学校“馨”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儿童本位,整合架构,延迟分科,科学实施,增值评价。

    儿童本位:儿童永远是学校教育的第一主体,也是课程的核心价值取向,让儿童站在课程的中央,过完整的儿童生活而不是割裂的学科生活,为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未来需求奠基,是课程改革的追求。

    整合架构: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主题方式进行一体化建构和实施。整合分为4个层面: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学科与综合实践整合,教师特长跨学科整合。

    延迟分科:在一二年级淡化学科界限,实施整合课程;三年级开始分科,分科课程与整合课程同步实施。

    科学实施:按照教学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科学规划课程时空,整合实施课程,有效管理课程。

    增值评价:改变过去单一评价方式,低段实施具有儿童情趣性的评价方式,中高段实施有利于儿童现代核心素养形成的评价体系,引导儿童在增值性评价中实现自我成长。

    课程设计理念。“馨”在教育上喻指美好的影响。“馨”课程,就是以培养具备基础的健康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现代小公民为目标,覆盖儿童学校生活,推动学校课程低段全面融合、中高段充分融合的综合性改革。

    课程内容

    学校课程分两个阶段进行设置。一二年级为一个阶段,设置整合的“馨”课程;三至六年级为一个阶段,设置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同步实施的课程体系。

    整合的“馨”课程(1-2年级)

    健康类课程——含“运动与健康”,整合体育和法制教育;“心育与成长”,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指向:育体育心。

    科学类课程——数学与思维,整合数学与思维训练;科技与创新,整合科学、信息技术学科和校本科创体验特色教育。课程指向:育智育能。

    人文类课程——阅读与生活,整合语文、品德与生活、班会队会;艺术与表演,整合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英语与交际,提前设置英语口语交际课程。课程指向:育善育美。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同步实施的“馨”课程(3-6年级)

    按照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标准,予以课程开发与实施。

    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精教优学。

    拓展性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搭建的打破各学科壁垒的搭桥课程建设。如语文的“阅读+”微课程,科创体验课程,数学的“综合与实践”微课程,音乐的校园戏剧课程纳入其中。

    探究性课程: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开发设计的校本课程:扬长课程+补短课程。如学校素质超市课程设置的科技与创造、艺术与表演、思维与表达、传统与文化等多门类课程。

    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按照普及的班级课程、兴趣的年级课程、提高的校级课程、拔尖的校外辐射课程4个层级搭建平台,让课程在充分普及、普适、普惠的基础上,满足儿童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课程实施

    一二年级课程实施:每天上午设置2节1小时长课,1节30分钟短课;下午设置1小时长课,1节30分钟短课。每周共计15节长课,15节短课。

    分时段实施,上午主要是阅读与生活、数学与思维、运动与健康等基础课程,下午主要是科技与创新、心育与成长、艺术与表演、英语与交际等活动课程,具体课时设置如下。

    运动与健康课程:每周5节,每节1小时。将全校性大课间运动时间与内容融入课中。5节内容进行如下分配:3节基础课,以行政班为单位上课,完成国家课程目标任务;1节优势扬长课,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优势项目选修,走班上课,实现“人人有一门运动特长”;1节形体训练课或健康知识课,培养学生挺拔的身体形态,养成健康卫生的习惯。

    心育与成长课程:每周3节短课,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班会队会。

    数学与思维课程:每周4节长课,1节短课,包括数学思维、数学智力、综合实践等内容。

    科技与创新课程:每周2节短课,包括科技馆体验、植物观察体验和其他科学探究活动。

    阅读与生活课程:每周5节长课,2节短课。整合完成语文、“阅读+”、品德与生活方面的学习内容。

    艺术与表演课程:每周1节长课,3节短课,整合完成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等课程内容。

    英语与交际课程:每周4节短课,聚焦英语口语交际和情景剧编演。

    推行双班主任制,分为两种模式:阅读与生活教师+数学与思维教师,或阅读与生活教师+英语与交际教师,实行一个教师承担两门课程的跨学科教学。

    教学形式上,采用行政班与走班制相结合方式,如学生选修课程和运动特长训练课堂,主要采用走班制教学。

    三至六年级课程实施: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同步实施。同时,将每周的素质超市课程、430素质营课程、托管课程进行校本课程设置,采用自主选修、走班上课方式进行教学。做好分科课程的改革实施,具体如下:

    品德课程:让学生走上讲台,尝试师生“双主导”,促进游戏型、汇报型、表演型、思辨型等体验型自主课堂建设。

    语文课程:实施“融合课堂”变革,整合教学内容,建立以主题单元为单位的模块教学,留出一定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尝试“单元+课外文本、整本课外书阅读”的“阅读+”变革,引导学生海量阅读,建立“精读+略读+浏览”三类课外阅读书目库,改变目前课外阅读少、阅读浅和阅读娱乐化和碎片化现状。

    数学课程:继续“思维课堂”建设,探索综合与实践活动微课程建设,探索数学阅读素养涵育策略。

    英语课程:尝试“持续性默读”改革实验,加大阅读量;加强情境教育下的口语交际教学实践研究,提升小学生第二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

    音乐课程:音乐、美术、语文、英语4个学科联合,开发校园戏剧课程,提升学生综合表现力。

    体育课程:加大“小足球进课堂”力度,进行“人人有运动特长”的体育平台搭建研究。

    美术课程:继续连堂课下的课堂模式建构研究,优化“80分钟课堂”的时间分配模式和课堂教学程序,进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的科幻画创作实践研究。

    科学课程:尝试“产生想法——探索未知结论”的探究型课堂模式有效建构,进行“创客教育”,与学校承担的省重点课题研究相契合,继续建构具有双林特质的认知体验课程、行为体验课程、情感体验课程和思维体验课程的学生科创体验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尝试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相关学生现代技术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探索“微课进课堂”的翻转课堂建设。

    课程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课程评价档案,对学生的课程表现分为主动参与度、交往互动度、思维展现度、情意和目标达成度4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评。

    其中,一二年级学段,制定课程素养考查指标体系。期末,采用动手与动口并用、书面与口头结合、游戏闯关方式进行现场考查式评价,予以等级界定。三至六年级课程评价,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采用笔试与平常考核相结合方式进行测评。科学课程采用每学年度科学素养调查问卷方式,对学生科学素养进行测评分析。

    对在课程开发与实施、教材编写与应用方面有突出成效的教师个体或团队,进行各种层面的奖励。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双林小学)

中国教师报